在一本想不起书名的逻辑类科普书中,我曾读到过一个令人惊觉的观点,大意是说“人在吵架时对逻辑最为敏感,也最擅长讲道理”。确切地说,人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捕捉到对手的逻辑漏洞,为捍卫自身观点能够表现出不同往常的清晰思路。若真是如此,多少也能理解为何举着“批判”旗帜的那类文章表达得更精彩,更能从各类图书中脱颖而出了。不过我从中想到的是,既然大部分人总在吵架中讲道理,那么很可能就存在另一种关系,即大部分的讲道理就是为了怼人。
记得是赵汀阳先生说过的意思,他认为“不”的意义的出现是语言的一大里程碑式的发展,因为否定开启了更多的可能性。对此我是深以为然的,因为如果不是为了骂天骂地、怼人怼己,语言世界估计也没有现在这般“盛景”了。一旦分出了是非,人们就总得争个是非,丝毫不亚于源远流长的强弱之竞,甚至本质上就是后者的赓续。放眼当下,讲道理很少是为自己接下来的行动理清思路,而本身就是一种行动,同样是冲动和底气,一旦能在言语上压对方一头便达成了目的。
在“压人一头”这点上,我觉得这正是富有经验者能滔滔不绝的秘诀所在。试问,在其仍然是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时,谁未曾体会过在交谈或演讲中感受局促不安的窘境呢?毕竟青年人所面对的听众往往是长辈,这种身份的不平等所带给他的只有怂。可一旦在经年累月积累出足够的、镇得住场子的气势后,他也就有恃无恐乃至于口若悬河,估计这时也按捺不住“教你做事”野心了。当然,显然这比直接谩骂更善良,但其实也就一线之隔,别看有修养的上位者可以心平气和地讲道理,但只能说明他的情绪还在控制范围内,但不代表他没带着情绪说话,有可能他只是为了让情绪的利用率发挥得更佳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