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症,取意“将之前的事情放置明天”。拖延症体现在各种小事上,而且覆盖人群较广。据有关数据显示,95%的人都有拖延症。早在明清年代,一位名叫钱鹤滩的学者写过一首脍炙人口的《明日歌》。“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是我国出现的最早的拖延症的描述。发展到现在,拖延症被视为“以推迟的方式逃避执行任务或做决定的一种特质或行为倾向,是一种自我阻碍和功能紊乱行为。”
早上的时候,本来是六点的闹钟,当吵闹的铃声打扰了我们的清梦,我们会不耐烦地把它关掉。以为关掉了,我们就可以安心地睡觉。可谁知,五分钟后,讨厌的铃声再次响起。这一次,我们索性把它彻底关掉。一拖再拖,这就是拖延症的一种。拖延症不是时间管理的问题,也不单单是个人性格的问题,而是遗传、后天经历、教育、家庭环境等多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拖延症有轻重之分,当拖延症达到了严重影响个人情绪,导致抑郁,焦虑等状态时,就发展为心理病症。
拖延症,阻碍了个人的发展和进步。如何调动我们的理智,克服拖延症,成了各行各业研究的热门话题。我通过网上查阅资料,以及自己的亲身实践,总结出以下方法可以有效地对抗拖延症。
1
《拖延心理学》的作者告诉我们,克服拖延症的第一个方法是设立截止日期。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吗?叫 deadline ,截止日期它才是真正的第一生产力,你看我们所有的劳动,特别是脑力劳动,那种从无到有要创造一个东西的劳动,如果没有截止日期的话真的是能给多久拖多久。
郝晓东老师在一周观察《学校是道场,工作即修行》中说:“哪怕是一个简单的发通知,也是大学问。常有这种现象,一个通知发出来,要么时间,地点等关键信息缺失;要么语言不精确,比如“请尽快报名”“请尽快提交”怎样就算尽快?何时算近期?每个人理解会不同。”
确实如此,不管是作为管理者,还是个人,都要把每一项工作具体化,设定一个截止日期。这样,我们就不会无限制的拖延,时刻提醒自己哪一项工作还未完成。对于管理学生也是如此!周四是写作文的时间。我发现有一部分学生两节课完不成,于是我又放宽时间,明天完成也行。结果,总有那么几个顽固派依然完不成。现在,我规定:必须在下午放学回家之前完成,亲自交给我!规定了截止日期之后,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了。
2
制定奖惩机制
操作性条件反射(operant conditioning)由一种刺激引起的行为改变。
心理学家斯金纳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将白鼠放在箱子里,并能随意走动,箱子上放了一个触发按钮,白鼠只要触碰到按钮,就会落下食物,随后白鼠增加了触发按钮的次数。
同理,当我们没有拖延时,给自己施加奖励,奖励一定要及时,过期就没效果。比如:
加餐;
做自己喜欢的事;
买个礼物;
去旅行等。
当我们拖延时,立即惩罚:
一周内只能喝粥配馒头;
一周不能做喜欢的事;
一个月不许购物;
没有假期,没有旅行等。
持续几次后,我们的身体就建立了一种新的机制。
即不拖延有奖励,拖延就会有惩罚的痛苦,以此来打破拖延的自动机制。
3
培养乐观的积极的特质
自卑心理(Inferiority complex)
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认知,表现为没有勇气和不自信。
对自己不自信,是导致的拖延症很重要的原因。
比如,我们手头上同时有几件重要的事需要完成,这时候我们通常会先挑简单的事情做,总是把困难的事情放最后,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才去做。其实,对于相对困难的事,我们有自卑心理,我们害怕做不好,担心自己的能力不够所造成的。
因此,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从24中积极的特质来看,我们可以培养我们的乐观自信的特质来战胜拖延症。假如领导教给我们一项艰巨的任务,我们可以勇敢地接受挑战。适时的心理暗示也是一种培养自信心和乐观的好方法。当工作停止,无从下手的时候,告诉自己:“我可以的!别人做也未必超过我,尽心尽力就好!”就像泰戈尔说过的一句话:“天空没有飞鸟的痕迹,而我已飞过……”
4
促进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陶老师在《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中告诉我们:当一个人沉浸于愉快的情绪体验中,他的内分泌会比较和谐,免疫力会有所提高,思想和行为动机比较容易被激活,自我的资源被开发利用得更好。
有部分学生学习不好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消极的体验太多,形成了习得性无助。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差学生总处于成绩差——老师批评——更差的不良循环中。他们有一个共同点作业写的慢,喜欢拖延。由于这部分的基础不好,所以做老师的,不能用同等的标准要求他们。陶老师在第五次授课讲沉浸体验的时候,也讲过这种起点公平的问题。我们可以分层次教学,让差一点的学生做一些简单的题目。做完之后,及时地给予鼓励。这样,他们才会有积极的情绪体验。
拖延症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所以要摆脱拖延症也需要长时间地坚持。只要坚持下去,再加上合适的方法,拖延症总会被克服。战胜了拖延症,那么你离成功又近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