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的一天中午刚吃好午饭,大家在闲聊着,同事老王忽然说“我今天带了几包豆腐干过来,给大家尝尝味道,吃饭前忘记拿出来。”一边说着一边打开冰箱,拿出三袋真空包装的豆腐干来,每袋里面装有三块。
我们拿出办公室里的电磁灶具,把三包真空包装茶干全部拆开,再倒点生抽放在不锈钢的锅中煮。
约摸煮了十分钟,热气腾腾的豆腐干香味扑鼻而来,弥漫了整个办公室大厅。
豆腐干有好多种叫法,有的地方叫香干,有的叫干子,各地叫法不一,我们老家还有人叫茶干子。
豆干是豆腐干的简称,中国传统豆制品之一,是豆腐的再加工制品。咸香爽口,硬中带韧,而且久放不坏,特别受到人们的青睐。
豆腐干营养丰富,不仅含有大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还含有钙、磷、铁等多种人体所需的矿物质。豆腐干在制作过程中会添加食盐、茴香、花椒、大料、干姜等调料,既香又鲜,久吃不厌。
大家连连称赞这个五香豆干味道不错,咸香爽口,硬中带韧,吃上二片干子,喝上一杯茶,四个人不一会功夫,就把9块煮好的豆腐干吃个精光。
多少年没吃过这种干子,这种不仅能炒菜吃,还能当点心吃。记得很小的时候,村里上了年纪的大爷们,有的早上喝茶时配上几块这种五香豆腐干,上面再抹上自家磨制的红辣椒当早茶点心吃。
别看这小小的一块豆腐干,它可要经过泡豆、磨浆、滤浆、煮浆、点卤、压制、切块、白卤、烘干、红卤、再烘干、装袋、抽真空。十几道工序制作而成,没有相当的技术是制作不出来,这在过去也是一门很吃香的手艺呢。
过去在农村稍微大一点的村庄都会有一家做豆腐的,他们手艺精湛,一般都是祖上传承下来的,有的甚至传承几代了。
我们村是个大村,有上百户人家,村上就有一家做豆腐的。过去大家生活都不富裕,一般都是什么季节种什么菜就吃什么菜,除非过年过节或者家里来客人,才会在外面买菜。
在我印象中,只要是重要的节日或者家里来客人了,妈妈总是给我几毛钱,叫我去买豆干或者豆腐。
我清楚的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五毛钱就可以买到十块豆腐干。
他家豆制品做的不错,十里八乡的人经常挑着自己种的黄豆询问而来,过来订做豆腐干或豆腐。尤其是年底,夫妻俩忙的连吃饭时间都顾不上。
当然,他们家经济条件自然比村上其他人家要好很多,在当时可谓是称得上小康生活。
年底红白喜事特别多,嫁娶都喜欢放在年底。那时候不像现在结婚办酒都去饭店,以前都是在自己家办,提前几天家里的长辈们开始忙活采购酒席上所需的食材,这中间肯定少不了订做豆腐干和豆腐。
酒席上豆腐干作为配菜,那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和不同的食材搭配,炒出不同的小菜来,有青椒炒肉丝豆干、香芹炒豆干、大蒜咸肉炒豆干等各式各样的炒菜。
小时候我特别喜欢吃他们家做的臭豆腐干子,虽然外表看上去黑不溜秋,其貌不扬,闻起来还有一股臭臭的味道,但是吃到嘴里却是香香的,一般切成丁状和香菜凉拌,再浇上熬制好的菜油,那叫一个香啊!
臭干子的制作步骤应该和五香干子一样,不同的是这种要经过一种调制好的黑卤水浸泡,泡上一夜再捞出来,至于卤水用哪些材料熬制,我也不大清楚,我想所需材料和香料应该很多,因此在价格上它比五香干更贵。
这种臭干子我在上海这些年都从来都没有看到过,更别说吃了。
那时候妈妈经常拿他们家打比方,教育我和弟弟,在那个种田收成好坏要看老天爷脸的年代,有个会做豆制品手艺的人,让很多人羡慕不已,不用担心庄稼收成好坏,荒年饿不死手艺人,豆制品做得那么好,还愁不能混碗饭吃?
也就是从那时起,在我心里把能拥有一门手艺看得特别重,有了一技之长不愁以后找不到工作。
妈妈是个普通农村妇女,大字不识几个,大道理也讲不出,但却时常通过身边的好人好事教育我和弟弟,特别是弟弟叮嘱教育的最多。
这对我们以后求学和工作影响都很大,弟弟在高考报考专业时选的就是技术性比较强的专业,他宁愿去个差点的学校也要挑选个专业技术强的专业,这样至少毕业找工作有个方向。
而我中专毕业在电子厂车间工作几年后,一想到这一生在流水线上像个机器人一样毎天重复着简单劳动,无比的不甘和纠心,对未来看不到希望,更深知技术的重要性,毅然决定边工作边学习,考取会计证顺利转行从事财务工作。
我想这和妈妈从小教育肯定是离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