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的来说,它是一本工具书。有没有用,好不好看,在于你所处的环境,而不是它本身。就像你平时看字典是折磨,遇见不认识的字的时候,字典是救星一样。这本书相比很多内容空洞的畅销书来说,还是有很多干货。毕竟作者是一个心理咨询师,懂得人们渴望什么,遇到过什么心理障碍,懂得什么样的语言能对人产生影响。读书也像谈恋爱,对的时候遇到对的人,才是缘分。很多时候发现一本书,才会觉得,相见恨晚啊,相同的书确实由不同的人读来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这本书的副标题:心智成熟的旅程
心智成熟的旅程不但是一项既复杂又艰巨的任务,而且是毕生的任务。第一项就是自律,自律是工具,自律是方法。
那如何才能做到自律呢?
四个方面:推迟感足感,承担责任,忠于事实,保持平衡。
在某些方面自律,只能解决某些问题,全面自律才能解决人生所有的问题。生活中遇到问题,这本身就是一种痛苦,解决它们的过程又会带来新的痛苦,各种各样的问题接踵而至,使我们疲于奔命,从而不知道自由和幸福为何物。人生是一个不断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可以开启我们的智慧,激发我们的勇气。面对问题,智慧的人不会因害怕痛苦而选择逃避,他们会迎上前去,坦然承受痛苦,直至彻底解决。
推迟满足感:就是不贪图暂时的安逸,先苦后甜,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痛苦的问题通常不可能自行消失,若不解决,就会永远存在,阻碍心智的成熟,意味着把满足感向后推迟,放弃暂时的安逸或是程度较轻的痛苦,去体验程度较大的痛苦,这才是对待问题和痛苦最明智的办法。
其实这种生活方式从小爸妈就教过我们,那就是:先苦后甜。可是呢,如果当爸妈的做不到自律,教孩子啥大道理都没用。让孩子写作业,他们却去看电视、打牌、刷手机,孩子当然不服气呀。
绝大多数的心理问题,都源自于童年。当面临痛苦抉择时,如果父母能与孩子一起经受痛苦和折磨,孩子会逐渐意识到父母甘心忍受苦楚的一片苦心。此时他会慢慢领悟到痛苦的内涵和真谛,他们会提醒自己:既然爸妈愿意陪我忍受痛苦,痛苦就不见得那么可怕,而且未必是太坏的事。我应该承担责任,面对自己的痛苦。
这就是自律的起点。
爱,是自律的原动力。否则你看电视刷手机多舒服,干嘛非要陪孩子一起受苦。父母带着爱的自律行为,会让孩子感受到:我是个有价值的人。有了这样的宝贵认知,便构成了健全心理的基本前提,也就是自律的根基。
孩子的这种自信必须从幼年培养,成年后补救往往事倍功半。幼年时父母的爱,能让孩子在成年后勇于面对一切挫折苦难,而不致自暴自弃。
所以,要为人父母,先把自己身上的拖延症治好再说吧。
承担责任:我学到两个新词“神经官能症”和“人格失调症”
神经官能症患者的口头禅是:“我本来可以”,“我或许应该”,“我不应该”。
人格失调症患者的口头禅是:“我不能”,“我不可能”,“我做不到”。
神经官能症患者让自己活得痛苦,人格失调症患者让别人活得痛苦。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忍不住评价了一下自己,原来我一直认为的性格原因造就的痛苦,其实是每个人或多或少有的那么一点“神经官能症”,一直觉得无解的性格问题,原来是没有直面自己的问题,在承担责任方面过分的将所有归于自己。
忠于事实:越是了解事实,处理问题就越是得心应手,我们对现实的观念就像是一张地图,凭借这张地图,我们才能了解人生的地形、地貌和沟壑,指引自己的道路。如果地图准确无误,我们就能确定自己的位置,知道自己要到什么地方,怎样到达那里;如果地图失真,漏洞百出,我们就会迷失方向。,逃避现实的痛苦是人类的天性,只有通过自律,及时修订自己的地图,逐步成长。我们必须忠于事实,尽管这个会带来暂时的痛苦,但远比沉湎于舒适中要好,这一切就要竭尽全力,不惜一切代价,完全忠于事实。
保持平衡:自律,很艰苦,又需要持久战。所以呢,也别把自己逼得太死,要确定弹性的约束机制,适当灵活对待。
推迟满足感,也别忘了适时奖励自己。
承担责任,也别大包大揽。
尊重事实,必要时也可以有所保留。
还是要尽可能过好眼下的生活,要为自己创造多一点的快乐,不要做苦行僧。
做到了以上四点,我们就可以放弃过去的我,获得新生。
“人生是一场冒险。我们一生要经历千万计的风险,而最大的风险就是自我成长——走出童年朦胧混沌的状态,迈向成年的理智和清醒。”
成长,像死亡一样痛苦。也如同死亡的本质一样,旧的事物消失,新的事物诞生。接受它,直面它。然后,我们就可以活到更高的层级。
活得像一个正常人,活出爱。
爱——自律的源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