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上小学的时候,班主任一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总是挂在嘴边,自己尝试后确实有效果,只要我喜欢的科目,成绩一般都比较好。即使是那些我不太喜欢的科目,一旦自己喜欢上,成绩也会越来越好。所以一直以来我都坚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初为人父后,我也把这句话说给孩子听,从小学到初中,他也都觉得这句话是对的,他喜欢的科目成绩也都比较好!
但今年9月,和刚上高一的孩子聊起这句话,孩子突然来了一句,“爸爸,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个观点是错的!”,说着,还跑到房间,拿出手机,熟练的打开“得到”上的“万维钢精英日课”让我看。
1、兴趣只是驱动力之一
万维钢的论证中,引用了心理学家的观点,驱动力分为两种,一种是外部驱动力,比如为了挣钱而工作,为了获奖而努力。一种是内部驱动力,就是我喜欢做这件事情。很多事情的成功都需要这两种力量的共同驱动。他还引用了纽约大学哲学系教授迈克尔.斯特雷文斯在《知识机器》中的一个故事,说明一些科学家的成功也不完全是因为兴趣,更在于其他的人都不愿意干一些无聊、费事的工作,没有坚持到最后,比如1977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罗杰.吉耶曼和安德鲁.沙利。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个观点全错了吗?
那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个观点全错了吗?在我看来也是未必的。万维钢的论述中也说明,很多事情需要两个驱动力,可能不同的事情,不同的阶段两者、甚至针对不同的人比例不一样而已。可能有时候兴趣的作用占到80%,但有的时候兴趣又只占到20%。兴趣对于孩子们的学习应该作用是比较大的,因为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相对于成年人还不成熟,而且也很难做到自律,这样就更需要兴趣来驱动了,这也解释了,孩子们喜欢的科目,大概率成绩会比较好。而且从动态的角度,如果只是开始有兴趣,成绩不好,接下来他也很难有持续的兴趣的了,这样的话,只要孩子有持续的兴趣,这个科目应该都是比较好的。
3、怎么用好兴趣这个工具呢?
用kimi查询了一下,发现至少有几点:
发现兴趣:尝试新事物,找到让你兴奋的活动。
设定目标:为你的兴趣设定具体可实现的目标。
持续学习:不断通过阅读、实践或课程来提升你的技能。
享受过程:追求兴趣时,享受每一步,不仅仅是最终成果。
分享交流:与他人分享你的兴趣,可以获得新视角和动力。
感谢孩子的反问,让我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个观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