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系列电影由青年导演郭帆指导,改编自中国当代作家刘慈欣先生的中篇科幻小说,上映以来备受好评。本文结合电影及原著小说内容,浅谈一下笔者对《流浪地球》故事的部分思考。
原著小说以第一人称展开叙述,讲述了自流浪地球计划启动以来主人公数十年的所见所闻。电影以小说描述的时代为背景,进行了具体化、戏剧化的演绎,二者相互补充,结合分析更容易理解故事的精神内核。
故事中,太阳老化造成其急速膨胀,将在一百年后吞没地球,人类为了避免灾难发生,在地球上安装宇宙发射器,以此推动地球改变运行方向,进入新的星系。地球改变原先运行轨迹后,地球上的生态环境发生剧烈变化,人们心态的变化、观点的冲突也随之愈演愈烈。
在小说中,人类分成地球派和飞船派两个派别,前者主张流浪地球计划的实施,后者则主张放弃地球,人类坐飞船逃到新的家园。然而,人类所能够造出的飞船数量有限,不可能让全人类都获得登船逃生的机会,这势必要牺牲很大一部分没有足够能力进入飞船的人。两个派别之间的冲突实际上也是普通人与精英人群的利益冲突,如果同意流浪地球计划的实施,生存环境变化后人类社会必然会面临一次重新洗牌,彼时人们社会地位的高低就会重新排序,对精英人群利益的冲击极大,相反坐飞船逃离地球的计划则是以放弃大多数普通人的生命为代价,换取精英人群的继续存活和人类文明的延续。电影在此基础上加入了“数字生命派”这一派别,以刘德华饰演的图恒宇为代表人物。这一理论并非凭空想象,学者雷·库兹韦尔在《奇点临近》中提到过这一技术存在的可能性,该派希望将人类的记忆数据化,使人脱离生物形态,意识在数字世界里获得永生。图恒宇之所以主张这一派别,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私心,他的女儿因车祸去世,其记忆被以数字形式储存,但未能完全形成自主意识,他希望继续进行数字生命的研究也是希望女儿的意识获得永生。由此可以看出,故事中各个理论派别的争论实际是利益冲突的外化。
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各种矛盾冲突始终存在,《流浪地球》中将其放在特殊的环境下,使之更加鲜明,为更深一步进行人性探索提供了相应条件。人与自然的对抗、人与人之间的争端是围绕整部作品两大矛盾,这两个矛盾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即前者对后者有直接的助推作用。环境的剧烈变化使得人们的生存环境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此过程中所有人的前途都变得渺茫和无法确定,电影中有一句台词是“希望是我们这个时代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充分体现了这种未知与迷茫。人性中本身就存在对未知感恐惧的成分,人们在恐惧的状态中势必会对身边的人和事产生相较于平常更加严重的信任危机,电影《流浪地球2》的开头和《流浪地球》原著小说中都有描写部分人反对流浪地球计划而进行破坏性活动的故事内容,其正是对科学权威的不信任所导致的。
由此可知,故事在极端条件下所凸出的内容正是人性矛盾的放大化,科幻外壳内包含的,是有关人性和真实世界的探究。《流浪地球》故事中整个流浪地球计划的进行其实也是人类的一场心灵流浪之旅,充满想象力和科技感的故事最终所揭示的是有关人的问题,其背后的人文意义是更加值得我们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