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台梭利有个观点,讲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点在于,人要经历两个胚胎期:一是肉体生命的胚胎期,也就是人在母体里十月怀胎那个时期;二是精神的胚胎期,也就是人出生后,精神萌芽生长的时期。情分显然属于精神层面的,也就是人的第二个胚胎期发展起来的精神概念。
情分只存在于人与人之间。或许我们可以武断的认为,人与事物之间,特别是人与动物之间也是有情分的。但我们得清楚,情分是一个双向的互动概念,我有情,你有意,我们之间才有情分。我对你有情,你却不愿意或者不能给予我回应,情分便没有了互动的基础。因为我们无法明确说明动物是否“有意”,所以,我们也无法说清人与事物,特别是人与动物之间的情分。
我们在这里讨论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情分。不拘男女,人与人之间,都是讲情分的。
我们看到一个人,或者因为相貌的吸引,或者因为才情的吸引,或者因为性格的相投,或者因为经历的相投,甚至只是我们在同一个空间里同时感到无聊,需要通过彼此进入到有趣的世界。这大概是人与人之间情分的基础了,所有的情分也都是从这里开始的。这个情分基础是很微妙的存在,它既是我们努力的结果,也是神来之笔、浑然天成。比如,若这个基础是相貌的吸引,那么这个世界上有着足以打动我们的相貌的人多了去了,怎么却偏偏是那个人,不过是因为我们在一个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又了神奇的相遇罢了。所以,相貌作为情分的基础,既有我们努力的结果,也是神来之笔,浑然天成。按照这样的逻辑思考下去,才情、性格无不如此。经历的局限性可能大一些,但也不是所有经历类似的人都有可能成为投缘者的。至于困在无聊空间里试图突破的人,就更是如此了。
有了基础,情分的发展无外乎两种方向。一种是你侬我侬,越来越浓;第二种是渐渐的淡了,直到再没有半点情分,甚至是形同陌路或者反目为仇。
情分的方向由什么决定呢?主观上来讲,每一个人从自己的角度出发,都会希望与有情分的人走在正方向上。但情分越来越淡,直至毫无情分的情况比比皆是。
当我们感觉到与某个同性或者异性有些情分时,我们会付出一些示好的努力,对方对于我们所做出的示好的回应,以及这些回应在我们心目中的感觉决定了我们下一步的行动。所有的你侬我侬,越来越浓,恰恰是因为这种回应激发了我们更努力的示好,而带有创造性的示好又引发对方更热烈、更鲜明的回应。示好和回应不断激发着我们人之为人的创造性,让我们在这种创造性的表现中感受着人之为人的美好。
一个能点燃我们的人,一定是在我们的生命中有情分的人。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在交往中点燃我们的。
示好和回应之间,还有一个价值观的问题。我们积极做出的每一次示好,都会自觉的放在自身已经形成的成熟价值观的天平上来称量。一切价值相当或者超出预期的收益都会促使我们更乐意付出。当然,我们的价值观和事物本身的价值并非完全对等的。一些客观看来并没有多大社会价值的回应,会在我们自己看来是无价的。
汪国真说:“一个眼神便足以掠起一阵飓风”,那个回应的眼神,大概能与我们所有的付出相比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