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亭之战
诸葛亮在北伐的同时,派人联络孙权,请求共同出兵征讨魏国。鉴于孙刘联盟的悠久历史(二十年),仲谋也想趁机占点便宜(魏国皇帝年轻),于是响应了孔明的请求。
考虑到魏国兵强马壮,正面冲突得不偿失,孙权字仲谋,当然要耍耍谋略才行。他指示鄱阳太守周鲂下书假意投降扬州牧曹休,周鲂也是一个智谋过人,亲自写信直述吴国七大弱点,写得天花乱坠,堪称典范,恨不得就差说曹休你快来,吴国皇帝的位子就是你的了,这点真是令人佩服的五体投地。为了加强对曹休的可信度,他随信附赠了一束自己的头发(又来这套了,无语),以示诚心(忽悠你的决心)。
曹休是魏国大司马、征东大将军,曹丕的四大托孤大臣之一(另外三位是中军大将军曹真、镇军大将军陈群、抚军大将军司马懿),长久以来一直是曹魏政权的关键人物,位高权重,不可一世。可能是因为条件过于优越了吧,也可能是周鲂的文笔太出彩,他被忽悠得找不到地了,兼有头发为信物,于是急忙发兵南下,众人的规劝都不起任何作用。
既然曹休这么给脸,不好好地回报他一下是不对滴。接下来的剧情发展完全如同周大导演安排的一样,曹大司马领衔主演,众多将士集体参演,吴军本色出演,共同演绎了一出经典曲目“周鲂断发赚曹休”。
曹休大败,但此时魏国的援军也到达了战场,陆逊见短时难以取胜,同时也已达到了目的,于是鸣金收兵,得意回朝。据统计,石亭之战魏军死伤俘虏超过一万人,堪称惨败。
曹休虽然在战场上顺利逃脱,尽管魏帝并未过多怪罪,不过此事责任太大,曹休自身心理过于愧疚,加之背上毒疮发作,很快也一命呜呼了,吴国事实上在此战役中干掉了曹大司马。
孔明得知吴国大胜的消息,非常兴奋,决定乘胜追击,再次伐魏。
综合比较了几条路径,孔明最后选择了陈仓作为目标,主要还是由于其他途径过于艰险,可能还未开打就因自然条件损兵折将。曹魏自然也不是傻子,自从街亭一役后就预料蜀军最有可能出兵的地点为陈仓,因此派人在此守候多时。
守卫陈仓的是镇西将军郝昭,此人作风顽强,军令严明,是将领之才,孔明也有所耳闻,预料到是一场恶战,所以他想先派人尝试招降郝昭。
一个叫靳详的人主动站了出来,他对孔明说自己与郝昭是老乡,又有多年交情,必然马到功成,于是孔明就派遣他前往阵地。
靳详到了城下求见郝昭,昭在城楼上居高临下面会了他。
详:“孔明丞相有言相告将军。”
昭:“我知道兄的来意,不必多言,魏国法度,兄是知道的;我的为人,兄也是熟悉的。弟深受国恩,唯有死战而已。请告知诸葛丞相,速来攻城,郝昭等候多时。”
靳详回去告诉孔明郝昭的言语,孔明再派靳详前往陈述利害。
这次郝昭不再客气废话,身披盔甲,张弓搭箭,厉声斥责道:“前番我话已说尽,无需多言。兄快退离,我认识兄,箭不识兄。”
靳详灰溜溜地回到了营地,孔明大怒,你一个小小的陈仓与郝昭,难道我攻不下来吗。随即安排攻城,下面打城门,上面架云梯,本以为三两天就拿下的陈仓,结果在郝昭的组织下井井有条。郝昭在这场战斗中创意地在弓箭的头上包裹油布,点燃后射出,目标云梯,效果奇佳,蜀军的大部分云梯都被当柴烧了取暖了。据称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战争中使用到火箭这个兵器(非现代的火箭)。
孔明一看苗头不对,赶紧撤梯,改用其他攻势,但没想到郝昭真是个优秀将领,针对孔明的部署采取了多种应对措施,具体如下:
攻:冲车撞门 防:抛掷石磨,破坏冲车
攻:百尺高木栏用于城中射箭 防:城内再造一道城墙防护
攻:挖地道潜入 防:出口处横向挖地道拦截
等等等等。
诸葛亮真的是傻眼了,小小一个城池,蜀军以十倍以上的兵力,配备了多种方式进攻,竟然一直拿不下来,这在孔明的生涯中可谓是第一回。郝昭以其出色的能力顽强抵御了蜀军长达二十余天,一直坚持到魏军的援军到来,孔明见状明白,这次无论如何都无法再进一步了,多打无益,只能垂头丧气地打道回府。
魏军见蜀军撤退,兴奋至极,像上了发条一样拼命追赶。
俗话说穷寇莫追,但是魏军似乎不懂得这个道理,更不懂孔明通常都不会随便走人,就像出去旅游一次都必定要带点土特产,何况战争。
冲在最前面的先锋将领名叫王双,史书上的描写是此人身高九尺,面黑睛黄,虎背熊腰,使六十八斤大刀,开两石铁胎弓,万夫莫敌。
汉代一尺等于24.2厘米,九尺约218厘米,王双的身高超过大郅阿联,直追姚明。一斤等于222克,六十八斤么约莫现在的15公斤,两石大概27公斤。
王双如果生在现代,篮球、举重、拳击、田径等项目都是他的得意强项,奥运会是他广阔的人生舞台。
可惜在三国时代只能感叹命运不济了。
王双基本上是一个没有太多头脑的人,仗着蛮力勇往直前精神可嘉,但在孔明眼里就是一个二愣子,很快他就进入了蜀军的包围圈,双拳难敌四手被斩杀,孔明在撤军途中算是收获了一些小成果。
诸葛亮的第二次北伐就此结束,比起首次,今次的战果可以说是微乎其微,近乎于完败的结果。而郝昭由于战场的出色表现,受到魏帝曹睿亲自接见,并封关内侯,显赫一时。
第三次北伐
话说之前的石亭一战让孙权很是威风,先前自己处于一个尴尬境地,为了抵御刘备大军不得已向魏称臣。如今曹丕、刘备均已去世,吴国实力大增,石亭又打败了大司马曹休为首的魏军,孙权认为已具备割据天下的实力和条件,再加上手下众人敲锣打鼓地不停吹捧,仲谋决定效仿小舅子(刘备)。
229年4月,孙权在武昌登基称帝,改元黄龙,定国号为吴,真正意义上的三国时代正式开启。
消息传到成都,顿时炸了锅,朝廷的意见分成两派,亲吴派认为既然吴国建立,双方有着传统友谊与共同目标(共抗魏国),理应派人祝贺;正统派认为孙权自立为帝,形同谋反,应断绝其交往。两派天天争论不休,最后皮球踢到了皇帝刘禅那里。
刘禅心里很明白,自己家底薄,没法和事实上雄踞江东数十年的吴国翻脸,孙权名义上还是他的舅舅,所以偏向于和亲吴国,当然最终决定权还是在相父孔明手上。
孔明在政治上一向是大师级别,身为总理,兼任外交部长、统战部长的他对于大是大非一直清晰明了,于是他派遣了陈震前往东吴祝贺。
陈震是老牌外交大臣,特别对东吴是非常亲近的一派,孙大帝对陈特使的到来表示了极大的热情和欢迎,盛情款待了蜀国使臣一行,双方在亲切、友好、诚挚的气氛中,就孙刘关系在新时期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共同关心的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深入地交换了意见,取得了广泛共识。
双方一致认为,两国领导人历年以来就深化吴蜀关系达成的重要共识正在得到顺利落实,吴蜀关系呈现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双方一致强调,吴国的成立以及吴蜀的正式建交是两国史上的创举,对两国关系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双方一致同意,进一步促进和深化两国各领域交流与合作,把吴蜀全面同盟关系推向更高的水平。
会谈的最后,双方签订了结盟书,搞笑的是在盟书里竟然约定了平分魏国国土的内容。具体为:豫州、青州、徐州、幽州归吴,兖州、冀州、并州、凉州归蜀,司州以函谷关为界平分。
按照当时的实际情况而言,吴蜀两国加起来实力大概是魏国的七到八成左右,更何况两国用兵必然不如一国用心,因此平分魏国之说最多也就是说说而已,难度不比某位精神领袖整天嚷嚷建立大藏区之类的低。虽然这些内容几乎如同天方夜谭,但是过过嘴瘾还是不错的,梦想还是要有的嘛,万一实现了呢。
结盟后,孔明再次兴兵北伐。
这次北伐可以说是历届中规模最小,时间最短的一次,但是在战略意义上重大。
此次行动只有两个小目标,武都和阴平。
武都是祁山必经之路,诸葛亮北伐被后人称之为“六出祁山”,其实只有在占据武都以后才开始正真地出祁山一说;阴平是防守要地,三十四年后魏国大举伐蜀,钟会的主力部队在剑阁被姜维死死缠住,动弹不得,副总指挥邓艾率兵冒险偷渡阴平,直通成都,从而一举灭蜀。一攻一守,可见这两地对于蜀国无与伦比的重要性。
但是对于魏国来说,这两个地方就显得无所谓了。这两个郡本来属于少数民族聚居区,蛮荒之地,人迹罕至。在魏国眼里,蜀国除非吃了豹子胆(实际上经常吃),否则没有发动进攻的能力,所以不需要防备;魏国也暂时不想攻打蜀国,所以更不需要重兵驻扎。因此派遣至此地的官员往往是在朝廷里混不下去的次等品,被扫地出门前来背黑锅的。
由于两地都没什么军力把守,外加事出突然,孔明轻松地就搞定了两处。虽然魏方也派遣了大将郭淮前来救援,不过蜀军早有准备,精兵强将等候多时。郭淮也是机智,一看形势不妙,赶紧撤退。孔明最初的目的就是要夺取两地,现在目标达成,也就凯旋回朝,此后一年多,孔明就在两地驻兵种粮,整备部队,修养生息。
而刘禅也借着这个契机,恢复了孔明的丞相之职(实际上一直在干),于是君臣和睦,其乐融融。
话说魏国自曹休逝世后,最高官职大司马一直空缺,已有两年。中军大将军曹真在街亭一役指挥得当(曹子丹是最高指挥,张郃直接行动),直接终结了蜀军的北伐进程,并且在诸葛亮北伐后相继收服了被蜀军攻克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而后又预见孔明会进攻陈仓,故留郝昭驻守,导致孔明的第二次出兵也无功而返。可以说在对阵诸葛亮时丝毫不落下风,战功赫赫。
于是,魏帝曹睿下旨升曹真为大司马,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曹真达到了人生巅峰,位极人臣,权倾朝野。
既然享有了权力,那就要承担义务,食君之禄,担君之忧嘛。曹真上书魏帝,认为蜀军已三次出兵我国,我方损兵折将,丢失城池,威风尽失,于我大魏国之风度格格不入,为了解除蜀患,振我国威,建议出兵征讨蜀国。
魏帝见奏深感欣慰,刚提拔你,就想着帮我出力,不错嘛。于是同意了请求,下令出兵。
曹真任总指挥,派副总指挥司马懿进军汉水,先锋张郃兵发汉中,自己则率主力前往子午道,三路大军一齐攻蜀。
孔明听到消息,没有大吃一惊,更是暗自窃笑。为什么呢,因为时值雨季,雨水基本上是天天光临。进入蜀地的道路基本上都是山间小路,大部队步履艰难,几个关键的大口子都被重兵把守,想要攻进来难比登天,大诗人李白的名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不是随便说说的。曹真你以为当上大司马还能遥控地球不成,来呀,谁怕谁。
其实早在二十多年前的赤壁之战中,诸葛亮已经在最最决定性的时刻算准了东南风起,从而一举火烧赤壁,大败魏军。曹真那个时候年轻,但也应该至少也有所耳闻,至少应该明白为将者要多学点天文地理知识才行。现在位极人臣,就以为自己最大,地球围着自己转,那是万万使不得的。巅峰过后往往是万劫不复的万丈深渊,这个道理是亘古不变的。
战况果真如同孔明所料一般,阴雨连绵,大军进展极其缓慢,花了一个多月才走了一半的路。士兵们怨声载道,士气低下,受伤的不计其数,照这个趋势下去,等遇见蜀军的时候,估计个个变成战五渣了,不用打直接举手投降即可。魏帝亲自登坛求晴,不过凡事都要讲究万物道理的,雨季求晴天就如同六月下雪,只出现在小说戏曲之中,毫无可能性。无奈之下只能下诏撤军,曹真的大规模作战计划刚开头就被老天给灭了。
由于这次行动没有任何收获,仅有损兵折将,大伤士气,故回朝后曹真气急败坏,一病不起,到了第二年竟然就一命呜呼了,实在是太神奇,魏国的又一个大司马就这样被干掉了(非小说里看了诸葛亮的信后气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