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学生问题预防与教育》第120到125页——《“多面触感”促使走向友好》。
故事中的P是一个系列转化的过程,读到班主任研究学生的经历不是朝夕之间的事情。像是在看一场电影,细节注意越多,越容易走进剧情,收获更多感动。
“感触心灵、感受友善、感化情谊、感怀爱心、感化他人”的多面感触模式,可以促使学生放下成见,感受友情的魅力,心怀善意,走向美好。
感触心灵,通过“看见”自我,尤其是自己不希望把不好的一面展示出来的心情,通过回放的瞬间,让当时在场的两名学生模仿打架的过程,小P看到了自己表情中的变化,能从不敢正视到坦然面对,从一脸茫然到偷笑不已,确实“看见”了自己的另一面,受到触动和启发。
集体接纳,感受友善。需要集体接受通过班主任进行舆论引导,消除大家对小p的恐惧,主要是对解决问题的不温和方式,班主任通过班会中围绕“这次大家可以避免吗?我可以做些什么呢?”启发学生的思考。我上次在教室里讲了个故事,没有下问估计就是缺少这关键的一句,如果发生在在座的各位身边,你会怎么做呢?
班主任通过问,“小p打架随人不对,但是他也是我们集体的一分子,大家能原谅他吗?”从教室里开始的一片寂静,到班长打破沉默的表态。“可以原谅,谁都有犯错误的时候,只要肯改就行。”大家开始鼓励小P,列举到他热情大方、慷慨仗义等优点,被看见到优秀的一面,而且集体表决,原谅小P。此时的小p泪眼婆娑,是感动的泪水,也是被大家触摸到了内心柔软之处的感激。
拉近距离,感化情谊。班主任成了小p在班级的第一个好朋友,小p的表现就是主动和班主任聊天,帮班主任送作业本,发现有一个主动的,对方也会主动表达。班主任开始考虑下一步的工作:同时发到集体的力量,帮助小p交上更多好朋友。这句话读出来交朋友是自己主动的,用自己的行动争取主动机会。
落实帮助,感怀爱心。班主任开始寻找机会,从发现机会入手,第一次是发现Q刚刚病愈,在做值日(打扫走廊),悄悄地叫来小p,询问他是否愿意去帮忙,恰好就有机会的,小P愿意去做的。然后班主任走进教室,对同学们说,P帮助了有困难的学生值日,(这个时候的小Q在教室里吗?会不会感觉到更需要感谢这个机会。)我们是不是该给他一些鼓励呢?
小P走进教室,大家用掌声表示,小P脸红了,不好意思地走到座位上,这个积极的行为之后,开始主动帮助同学,做什么呢?我注意到每次得到同学们的赞许后,他都会开心地向班主任汇报。此时,我们看到,是鼓励和表扬激发了小p的爱心和责任心,值得庆幸的是,小p坚持了下来。
至此,小p的转变基本完成,持续的巩固是找到了小C做同桌,提高了学习成绩,融入集体的方式是敞开心扉。看起来年龄段越低,越能简单走进彼此的内心,不同的学情需要的模式虽然不同,但是用心接触和感动,积极去做,去利他的方式能让自己的生命更加丰富是不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