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给大家整理了韩老师在第一本书里说到的关于楼市、股市和汇市的内容。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来给大家梳理第二本书里的内容,主要是针对宏观经济方面的知识。包括四大部分:财政政策;货币理论;通货膨胀以及金融危机。这个是很好的小白扫盲书。
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历史是从凯恩斯开始的,宏观经济学可以说是凯恩斯开创的。经济学理论也从微观开始走向宏观,从个量分析走向总量分析。从凯恩斯开始,经济学产生了两个分支,即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财政政策:
看得见的手
在上一篇文章说楼市的时候,给大家有说到看不见的手,我们这里再说说看得见的手。
我们知道经济学有众多的流派,但是韩老师总结实际上经济学只有两派,一派是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即那只“看不见的手”;另一派就是新凯恩斯经济学,即这只“看得见的手”。这两只手如同我们的左右手。两个学派一直在争论,究竟该用哪只手?
我们知道,其实那只看得见的事就是通过政府去做宏观的调控,看不见的就是按照市场的规则来,它具有一定的调控行,不需要人为去干预。
经济中的平衡
宏观经济平衡的最重要条件是:储蓄等于投资。这也是最核心的经济学原理之一。在凯恩斯的宏观经济模型中,两部门的经济要想正常运行,经济平衡的条件是储蓄一定等于投资。
但是出现财政赤字的国家比比皆是,也就是财政收入少支出多。所以减少财政赤字,是大多数国家政府面临的头号难题。
那我们该如何去处理这样的问题,保持经济的平衡?
经济生活有两个方面,供给和需求。对于宏观经济来说,就是总供给和总需求。
就是企业生产的消费品,加上储蓄,加上政府税收,再加上进口,构成总供给;它一定要等于人们的消费,加上人们的投资,加上政府的支出,再加上出口,构成总需求。
也就是:家庭总收入等于企业的消费品总量;储蓄等于投资;财政收入等于财政支出;出口等于进口。
这就得到一个简单的总供求平衡公式:消费+储蓄+政府税收+进口=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
经济学里用字母来表示,就是:C + S + T + M = C + I + G + X公式的左边代表总供给,右边代表总需求,两边一定要相等。
如果不等,宏观经济就不能平衡发展。
凯恩斯在20世纪30年代就提出了这样一个模型,把一国复杂的宏观经济表露无遗,所有要素全部囊括其中。
如果政府调来调去就是调不平,不是需求不足,就是供给过剩,宏观经济达不到平衡,那该怎么办?一句话,价格找平。当一国宏观经济不平衡,需求太多,供给不足时,人们不愿意把钱存进银行,担心钱会越来越不值钱。所以不是拿去投资就是增加消费,结果物价指数就会攀升;反之,当供给太多,需求太少时,人们都愿意把钱放在手里或者存进银行里,就是不肯花出去。不管政府怎样刺激需求,使出什么高招,百姓就是不花钱,这时宏观经济怎么平衡?只能用价格来找平。
当价格指数上升时,经济开始回暖,总需求超过总供给,通货膨胀发生;当价格指数下降时,经济开始变冷,总供给超过总需求,通货紧缩出现。
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控就是在总需求和总供给上做文章。政府不是在刺激总需求就是在增加总供给。不过,需要强调的是,政府动总需求相对容易,动总供给却相对困难。动总需求,政府只要出台政策就能马上刺激消费,刺激投资,增加出口;但是动总供给却不那么容易。比如,想增加钢材产量,先要找到原材料,再买设备,然后培训工人,再进行生产,最快也得一年半载才能投产。所以,政府动总供给很难,动总需求相对容易。因此,一国政府在短期内调整的是总需求,在长期内才能调整的是总供给。这一点很重要。如果总供给和总需求都调整不好,那就通过价格找平。
如果物价指数向上,说明经济开始回暖了;如果企业利润增加,说明经济开始起来了;如果股市回升,说明经济开始热了。
GDP:国内生产总值
GDP就是国内生产总值,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和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计算GDP时,要计算净出口,即出口减进口。GDP分成三块:总消费、总投资、净出口,这三块构成了GDP的总量。
市场会失灵吗?
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了解市场为什么会失灵?供求要保持平衡,只有供而没有求或者只有求而没有供的时候,那就会造成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的第一个方面:经济中的外部性。经济中负的外部性比比皆是,一些人的行为损害了其他人的利益,但他们并不为此付费。经济中还有正的外部性。有些人对社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但他自己又能从中获利多少呢?
市场失灵的第二个方面:公共物品的缺失。
因为如果是私人物品,它有一个市场价格,不出钱购买就不能得到这个东西。但公共物品是免费的,消费时不需要花钱。由于没有人买单,那谁还会提供呢?试想,如果有人提供了公共物品,使用时没人交费,大家都想免费使用,那么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链条就断掉了,市场就失灵了。社会确实需要大量的公共物品,可没有人愿意提供,怎么办?于是政府说:既然所有人都需要这些东西,又没有人来提供,那就由政府来提供公共物品,以满足大家的社会需求。而政府的财政收入,是通过大家缴税的方式获得。
纯公共物品具有两个特征:非竞争性、不排他性。如国防和义务教育等。准公共物品只具有一个特征:或者不竞争,或者不排他。收费的高速公路就是准公共物品,它不具备竞争性,却具有排他性,只有交费才能通行。同理,收费的公共厕所也是准公共物品。
市场失灵的第三个方面:收入分配不公平。
政府扮演的经济角色
政府在经济生活中要发挥的作用有四个:
第一,稳定经济;
第二,提供公共服务;
第三,创造公平竞争的条件;
第四,进行收入再分配。
政府该做的事很简单:
一是避免经济中负的外部性。凡是有负的外部性,政府就该重罚,罚到他们再也不敢往河里排放废水为止。这样就保护了我国水源不再被污染。
二是提供公共物品,国民一定要有路走,有书读,有教育,还要有国防,这些都是公共物品,是政府应该提供的。
三是收入再分配,解决穷人的基本生存问题。
财政的收入与支出
1、我国的财政收入来自四个方面:税收收入,债务收入,国企利润以及国有资源的收入。
2、我国财政支出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经常性支出,一部分是建设性支出。
* 财政的经常性支出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维持国家机器运行的需要;第二,支持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事业的发展;第三,建立和维持社会保障体系的运行。
* 建设性支出又包括两方面:一是投资关系全局的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投资大中型企业的建设。
财政赤字与国债
第一条警戒线标准是财政赤字占GDP比重不能超过3%。如果超过了3%,就会出现财政风险。
第二个警戒线标准是政府的财政赤字,不能超出财政总支出的15%。
一般来讲,当一国财政出现赤字时有两种解决办法,一是透支,二是发行国债。
透支:政府让中央银行往财政部的账户上打钱,让政府去花,这就叫财政的透支行为。财政的透支行为是印钞问题,而不是取走储户存款的问题。所有储户放在银行里的钱都还在自己的名下,这是拿不走的。但新的问题随之而来,打开印钞机就意味着通货膨胀要来了。
国债:用发行国债来解决财政赤字,是目前世界各国政府通行的一种办法。发行国债一定不能用于经常性支出,而要用于建设性支出上。有些国家发行国债去给公务人员发工资,这样借的债就永远还不上了。因为经常性支出是给公务人员发工资,它不产生收益,也回不到政府手里,持续下去就会产生债务危机。
财政政策有哪些?
我国政府的财政主要解决的是民生问题、失业问题、养老问题、教育问题等,重要的是通过税收杠杆来解决收入的再分配,让穷人有饭吃。
货币理论:
货币的产生的职能
货币的第一个职能是交换媒介。
货币的第二个职能是价值贮藏。
货币的第三个职能是计量单位,也叫价值尺度。
货币的第四个职能是延期支付
银行如何创造货币?
一国的法定准备金率越低,银行创造的货币供给就越多。这就像货币的水龙头,法定准备金率降低时,水就会流出来;法定准备金率提高时,资金之水就会被抽走。
中央银行的作用
1、它是发钞的银行,它的任务是要保持货币的足值。
2、它是银行的银行。
货币的几个重要概念
1、人们持有货币主要有三种需求:交易需求、预防需求、投机需求。
2、货币的交易需求和预防需求与收入正相关,与利率负相关;货币的投机需求与收入的关系不大,与市场利率关系很大。利率越高,投机的需求越少;利率越低,投机的货币需求越多。
3、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一个名词:基础货币。什么叫基础货币?基础货币=通货+准备金。通货就是流通领域的货币;准备金就是要交给中央银行的钱。放在你手里的钱都叫通货,放进中央银行的钱就变成了准备金。基础货币的定义是指能够派生出信用货币的货币,它主要由央行对商业银行的再贷款形成。基础货币必须是中央银行的货币。换句话说,基础货币就是中央银行发行的钞票。
货币政策的三大法宝
货币政策的第一个工具:法定准备金率。降准就是央行降低准备金率,钱会从央行流出来。央行流出来的钱是基础货币,这里还有货币乘数,它会刺激经济快速发展,商业银行可以多放出贷款。
货币政策的第二个工具:贴现率。贴现率就是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借款的利率。
比如,我手里有一张1万元的国债券,还没有到期,可眼下我需要钱,想把它变成现金。我可以去商业银行卖掉它,这叫贴现。商业银行不给我债息了,还要扣掉一部分手续费,我会因此损失一些钱,但没关系,因为我急需用钱。商业银行收到我的这张票据后,如果它暂时不需要钱,就放在手里,等到期时卖了,可以赚取很多的债息。如果这时商业银行也急需现金,商业银行就把它拿到央行去再贴现。央行买下这张票据后,它给商业银行一个再贴现率。西方经济学把贴现和再贴现都叫贴现率,我国现在也统一概念,统称为贴现率。
货币政策的第三个工具: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指央行在公开市场上进行操作,买进或卖出债券。这些债券有三个月期、半年期、一年期、三年期和五年期的不等。
比如,有些企业手中有一笔闲钱,它既不想投资也不想扩大生产,更不想进股市。它就买了政府债券,债券利率高于银行存款利率。央行发现经济冷了,它决定打开货币水龙头,就是在公开市场买进债券。当经济太冷时,市场需要现金。央行买进债券就放出了现金,这就打开了货币供给的水龙头。
宏观经济政策的组合拳
1、政府拉动经济增长有三驾马车:一是消费,二是投资,三是出口。
2、政府调控经济有三大政策:一是财政政策,二是货币政策,三是对外经济政策。
3、有人问,过去那些年,为什么我国政府要让经济增速降下来?如果不减速,我国经济一直在高速增长,那会出现什么问题呢?
答:经济学有个原理叫生产可能性边界。一国有多少自然资源、财力资源、人力资源,都是有一定限制的,超过了这个限制经济就不再增长,只有价格的增长。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生产可能性边界也会向外扩展。
当我国经济的发展超过这种生产可能性边界时,经济就不可能继续向前发展了,这时必须“踩刹车”。如果不刹车,经济就会出现硬着陆。东西少需求多,导致价格上升,通货膨胀就会来临。
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的基本知识
国外最常用的价格指数有三种:一是消费价格指数;二是生产价格指数;三是批发价格指数。
如何衡量通货膨胀?
我国通常公布的价格指数有两个:一是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它是反映城乡商品零售价格变动趋势的一种经济指数;二是CPI,它是一种反映居民购买生活消费品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价格指数。以2000年价格水平为基期的消费价格指数,我国也把CPI作为衡量通货膨胀的主要指标。
现在大多数国家都用CPI来衡量一国的通货膨胀率,当你看到价格指数上升时,就说明一国的通货膨胀来了。百姓的生活质量很可能会下降。
环比,指的是这个月和上个月的价格之比,如果这个数字变化大,就需要注意了。假定物价环比上涨了1个百分点,那一年下来就是12%,这时问题就严重了。
同比,指的是今年此时和去年同期之比。例如,2019年2月物价水平同比上升了2个百分点,说明是和2018年2月之比。
可比,指的是一个基期内的统计数据之间是可比的,因为它们都和基期相比。例如,2010年是基期,每一年报告期都和基数相比,这样从2011年到2015年的数据就可比。
金融危机:
在这一部分韩老师为我们介绍了过往国际发生的一些金融危机的事件,比如泰铢贬值,港币保卫战、俄罗斯的债务危机、2007美国次贷危机、全球金融危机以及2010年的欧债危机。对于这些感性的大家可以去看看书,对于我们来讲,危机已经过去,但是危机永远不会消失,我们如何从过去的危机中获得经验应对当下才是最重要的。
危机启示录
总结这场金融危机给我们的启示是:一国钞票发多了会产生通货膨胀,一国政府债券发多了会产生债务危机,无论是发钞还是发债,最后都是本国百姓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