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备考,两个晚上把乔放在爷爷奶奶家过夜。昨天上午考完试,下午又约了人谈事,直到晚饭时间才回到家。
乔正在吃晚饭,见到我时,一开始并没有特别的反应。后来,他强烈要求由我陪他吃饭。吃饭过程,好几次,捧着我的脸重重地亲了几下。
我清楚,这是孩子的爱语,也欣然接受了他的表达。
睡前,小家伙习惯性地和我说着悄悄话。
“妈妈,今天睡完要上幼儿园吗?”
“不用哦,明天是星期天,妈妈陪着你玩。然后我们就要去日本,你会有一星期不去上幼儿园。”
“耶,我喜欢不上幼儿园。”
“嗯,不用上幼儿园,你很开心。”
“妈妈,我也喜欢上幼儿园。”
“哦?你又喜欢上幼儿园,又不喜欢上幼儿园。”
“我喜欢上幼儿园,也喜欢放学回家在家里玩我的玩具车,然后吃饭,然后等妈妈回来,然后妈妈陪我玩,然后洗澡,讲故事,睡觉。”
“哦,这是你一天的生活,听起来都很有趣呢。”
“不论在哪里,都可以玩。”小家伙认真地说,我暗暗惊讶他用了“不论”,心里暗暗涌动着欢喜和感动。
“嗯,不论在哪里,都可以玩,在幼儿园可以玩,回家可以玩,和爸爸妈妈去日本也可以玩,都很开心。妈妈听你这样说,也觉得好开心呢。”
然后,轻轻侧抱着他,给了他一个晚安吻,很快一起进入了梦乡。
P.E.T.里,强调的倾听时机是“当孩子有情绪困扰时”,其实,这里所谓“困扰”,指的是一种“高涨”的状态,可能是悲伤难过,也可能是兴奋喜悦,不带好坏对错的意味。因此,困扰未必只是负性情绪的“障碍”,也可能是孩子有一个对于正面情绪分享的强烈需求,就像昨晚睡前乔和我的对话。
我感觉不好,我很难过,这时,有个人在旁边安静地陪着我,听我诉说;我感觉很好,我很欢喜,我的内在涌动着对生命的喜悦,这时,也有个人在身边稳稳地承接这些满溢而出的情感。
两种情形,都很美。都那么熠熠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