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8日,看完了今年第三篇长篇小说,由此而想的一些感悟。
小说主人公,布里特玛丽是那种你能想到的最无趣的63岁女人,她不允许自己的生活里有任何波澜,每天准时起床,十二点必须用餐,从不在天黑后出门,床单整理的一尘不染,否则她就会认为不是“文明人”的做法。她有许多清单,甚至有一张记录所有的清单的清单。以确保她的生活万无一失。然而人生怎么可能用一张清单来规划呢。意外才是生活的常态,丈夫突然的出轨,使她对美好婚姻的期待摔成了无从清理的碎片。
她被迫离开了无比熟悉的生活,重新开始工作。故事在这里才刚刚开始,伴随着她来到破旧博格小镇中对往事的回忆,才从而得知,布里特玛丽的的婚姻生活并不幸福,少时的回忆也在全家丧失了姐姐英德里的阴郁下度过,她的丈夫是个自私鬼,从不在意她的感受,会把脏衣服直接丢给玛丽,对玛丽对这个家的付出视若无睹,不喜欢她在阳台上种花,无法理解玛丽对姐姐的想念。可玛丽沉浸在这样被规划的生活里,她以为自己的生活永远可以照清单上的计划一样顺利下去。直到被迫为了谋生来到博格,遇见了披萨店的老板,总是穿着警服帮助她的斯文,还有一群莫名奇妙让她当他们足球教练的熊孩子。
有些时候,继续生活下去还是比较容易的,你甚至不需要知道自己是谁。只要你明白自己究竟在哪里,或许不用知道自己是谁。
渐渐的,小镇好像因为她的到来变得有点不太一样,她因为来到小镇,也似乎重新找到了新的生活契机。孩子们的足球队有了教练,玛丽有了斯文,他们住的地方,开始围起围栏,种满鲜花。
小说的后半部温馨而动人,谁说60岁的人生不能重新开始呢,谁说60岁就应该被命运抛弃呢,玛丽没有,她热情,善良,用她自己特有的方式面对着这个世界,看起来有点固执的清单列表习惯,有点骄傲但内心柔软的性格。
这位可爱的奶奶,在63岁时,拥有了一段全新的人生。原来只要心有热忱,不管遭遇什么,都能把阴郁的乌云变成彩虹,玛丽就是这样的人。
在摩根弗里曼主演的《遗愿清单》里,两个身患重病的老人在埃及金字塔上的对话。
“在埃及,人们对死亡有一种神化的向往,在死之后都要回答两个问题,答案是否取决于你能不能进入天堂。”
“噢,那是什么问题呢?”
“你这一生,有没有真正的快乐过,有没有给别人带来快乐。”
另一个被问的人,思考颇久,才答,
“是,我有过快乐,但我不知道别人怎么想的,我并不知道自己能否给别人带来快乐,你应该去问他们。”
“不,我问的是你。”
也许小说要讲的,也与电影有一些共通之处。人的一生,应该为别人制造快乐而感受到幸福,也为别人给自己带来快乐而感恩。玛丽就是这样的人,在年暮之际,重新开始了新的人生,给别人带来了快乐,也为自己带来新的生活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