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每个少年心中,都曾经有一个保家卫国,上阵杀敌的美梦。
近代以来,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的每一场战争都是以失败、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而告终,天朝上国的威望一落千丈。但是,有一场战争却是个例外,即是中法战争。
在这次战争中,中国军队英勇作战,不畏强敌,在冯子材和苏元春的密切配合下取得了震惊世界的镇南关大捷。
电影《龙之战》,就是根据这一真实事实改编的。
镇南关大捷是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3月,在中法战争中,清军在广西镇南关(今友谊关)大败法国侵略者取得重大胜利的著名战役。
相比于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而言,中法战争人们知之甚少。
1885年,法军进攻越南凉山,驻守清军不战而退,清朝政府的统治地位遭到威胁,慈禧召集众臣商讨派谁挂帅。清政府因无人可用,遂决定起用年近七旬的退隐老将冯子材。
但凡有血性的男儿,注定要在疆场杀敌饮血。冯子材亦不例外,年近七旬,依旧想要为国杀敌。
但在朝堂之上,主和派的李鸿章却反对冯子材任主帅,说:“臣认为冯子材有四不能战,年老体衰,力不从心,不能战,一也,腹中无墨,胸无韬略,不能战,二也,兵械简陋,杀伤力弱,不能战,三也,萃军狼兵,战法过时,不能战,四也。”
然而冯子材却用事实打了李鸿章的脸。
“冯子材赶到镇南关后,根据前线清军各部之间多存派系门户之见的情况,首先召集前敌诸将晓以大义陈述厉害,使各将领在抗击侵略者的斗争中团结起来。然后不顾七旬高龄亲自爬山涉水勘察地形,构建防御阵地,一切准备就绪,就等敌人送上门来。
1885年3月中旬冯子材打退了法军两次进攻,打乱了法军的行军计划。然后冯子材决定主动出击,于21日夜率王孝祺部出关夜袭法军占据的出击文渊(今越南同登),击毁法军炮台两座、毙伤法军多人,取得较大胜利。
23日凌晨,不甘失败的法军再次发动进攻。结果遇上“鬼才”冯子材,法军三面被围,冯子材身先士卒,率先率领两个儿子跃出长墙,冲向法军。全军感奋,一齐出击,与法军展开白刃战,战斗异常惨烈。法军死伤近300人,后援断绝,弹药将尽,被迫败退,尼格里只得下令撤退,狼狈逃回文渊、谅山。
冯子材不给敌人任何喘息之机,率部乘胜追击,于26日攻克文渊,29日攻克谅山,宣称毙法军近千名,重伤法军指挥官尼格里,后又将法军残部逐至郎甲以南。直接导致了法国总理儒尔·费里旋引咎辞职,中国取得了自要鸦片战争以来难得的胜利。冯子材用事实证明了关于他的“四不能战”完全是污蔑!”
他虽年逾古稀,但依旧是顶天立地的英雄。
战中的冯子材说过这样一句话:“胜与败是重要,但不是唯一,咱们自古就讲和为贵,不免胆小怕事,挨一拳可不还手,踢一脚也能忍受,举刀砍杀也不一定能要了命,可法夷不会因懦弱就同情你,他们会侵吞所有,安南不是已经被侵吞了吗,即便在懦弱,还有忍让退却的余地吗?我们别无选择,只能决死相拼。”
这是冯老将军解答法国使者疑惑的一段回答。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愿以死誓死捍卫国家领土,保卫国家尊严的勇气和决心。即使到现如今,仍值得我们敬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便是圆满,于我而言,竟是可望而不可即。”说出这般话语的冯子材,怎么不让人感觉万般无奈?
但在国家面前,个人又算的了什么呢?没有国,哪来的家?保国即是卫家。
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在和平年代,不求保家卫国,只求热血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