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常识》学习体会6
今天是我参与勇气读书会打卡的第6天,我阅读了第二篇《为每个人的幸福生活而教育》的第10、11两节,读后加深了我对教育的一些认识。
10、教育立场即学生立场
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产生不同的教育立场。“立场”的产生和时间、空间有关。在时间上,每个时代的教育者,创造了那个时代的教育立场。在空间上,不同地域空间的教育者,会在其特定的文化背景下,产生那个文化空间的教育立场。教育的改革,在根本上是立场的改革。作者借用了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蔡美儿出版的《虎妈战歌》一书中的内容,对中西方教育作了一些比较,中西方文化不同,教育也各有千秋,其实无所谓孰优孰劣。
世界上的教育立场,有千千万万,“学生立场”,是教育的第一立场。或者说,教育的立场,就是学生立场。学生立场有三个内涵:第一,学生立场不等于“以学生为中心”,不等于放弃教育者的责任,对学生放任自流。第二,学生立场意味着学生的实际状态,成为教育教学的起点和出发点,成为教育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第三,学生立场还预示着教育者应当关注学生的生长需要,把发现、满足和提升学生的成长需要作为自身教育的使命。
不存在一个以学生为中心或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只存在教师和学生双边互动中生成的教育。陶行知早有类似的观点:我们要反对两种不正确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领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意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之错误倾向。前一种倾向必然是无计划随着生活打滚;后一种倾向必然是盲目地灌输学生给弄成烧鸭。
我觉得作者的观点非常客观正确,教育是师生的一种双边活动,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都是在双边互动之中生成的,离开任何一方就失去了教育的目的和意义,片面强调任何一方的地位和作用都是不科学的。教学中,我们既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全面关注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需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和进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真正做到教书育人。教师不能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放任自流,甚至不管不问,学生毕竟还是学生,教师在教学中的组织、引领作用是不可或缺。
11、教育是需要悲悯、耐心和从容的事业
教育中的悲悯,在于对生长过程中生命所必将承受的痛苦、挫折、失败及各种危机的悲天悯人,在于对所有这些危机和遭遇的敏感和敬畏。带有悲悯之心的教育者,面对着那些艰难成长着的孩童的生命,脸上带着微笑,内心充满柔情,灵魂深处则在流泪甚至滴血。
很多时候,在所有该做的努力都已经做了之后,教育的成功和教育奇迹,需要的就是“耐心”。奥地利诗人里尔克在给一位青年诗人的信中写道:不能计算时间,年月都无效,就是十年有时也等于虚无。艺术家是:不算,不数;像树木似地的成熟,不勉强挤它的汁液……我天天学习,在我所感谢的痛苦中学习:“忍耐”是一切。
有耐心的教育者,才会有从容。从容者是基于悲悯和宁静之后的从容。基于悲悯之心,教育者对种种教育挫折或教育失败,才能心领神会,安之若素,将其视为必将到来的事情而坦然接受和从容应对。基于宁静之心,教育者直面教育中的种种雷电风暴,始终能够平心静气,以“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姿态继续在言说中思考,在反思中行动。
作者在文中通过几个生动有趣的故事,道出了教育是一项需要悲悯、耐心和从容的事业,这是由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决定的。每一个人的学习成长都是一个错综复杂、难以预知的漫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教育规律派不上用场、很多教育方法也不起作用,每天都要和各式各样、性格迥异的学生打交道,教育就像是一场斗智斗勇的战斗,所以说教育是一项特别需要耐心和从容的事业。这里的从容,既表现为教师的从容镇定、不急不躁,也表现为让学生从容生长、不慌不忙,不要轻易打断孩子成长的周期,不要急切逼迫儿童生长的速度。面对如此复杂的教育状况和生命状态,从容的教育者知道耐心地守候,耐心守候成长时刻的到来,耐心守候着生命之树在教育力量的推动下生长。真如作者所说:教育之美,一定不是急匆匆中显现的美,一定是从容甚至悠闲的美。
每个学生的成长环境、家庭教育等各有不同,因此学生的基础、素质也参差不齐。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对学生要有足够的耐心,不厌其烦、循循善诱,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用自己的满腔热情去关爱每一位学生,引导他们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