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对作者秉性的判断,一定基于文章,因为文章包含了作家的三观。
然而,很多时候看文章的人,只会抓住几个字,便会推演全局,来判定作者是怎样的一个人。
良叔也难跳出此局。
江湖上,对良叔有一个比较明显的标签:“认怂的中年男”。
这是因为,我写过一篇“不和烂人破事纠缠”的文章。
所以,我被一些写手塑造成一个“贪财怕事”的形象,这不就是解放前地主老财的样子么?
然而,他们不会去关心形象背后的动因,他们也不会想凡事都具有变动性。
什么叫动因?
也就是说,你必须清楚知道自己的目的是什么。
有一种最傻的动因,叫做“情绪支配”。
行为只是为了宣泄情绪,这不能让你得到一丁点的实际利益。
你因为嫉妒某人,背后去说人家坏话,除了搞污了别人,你能得到什么?
什么都得不到。
你这就是被情绪支配了。
和别人撞了车,两人火气大,开始动手,都进了班房。
你说,这两个得到了什么,什么都没有,他们只是为自己情绪买了单。
所以,很多失败,并不是败在智商和情商上,所谓的控制不好情绪,也是托辞,归根结底,就是动因的问题。
凡事没有想想,这么做,到底意味着什么?我能得到什么?
倘若一个人,经常问问这两个问题,都不会差到哪里去。
什么叫变动性?
你有了明确的动因,就能拥有变动性。
道理很简单,动因是目标,行动是手段,手段服务于目标,为达到目标还根据情况变化手段。
即使认怂这事,也是如此,你需要依据的是:投入产出比。
电影《安德的游戏》有个桥段。
安德在训练营里,遇到几个人总欺负他。
一次,几个人又去堵他,安德只打那个小头目,把小头目打翻在地,对方失去了反抗能力,安德还不罢手,仍然拼命地打。
这一幕,被教官们监控到了,把安德叫到办公室,问他:
“对方已经失去还击能力了,你为何还要打?是不是情绪失控了?”
安德很冷静的说:“不是,我之所以还打,是策略性的,这样他就不敢来报仇了。”
回想一下,也确实如此,前几次被找茬,安德都认了怂,因为机会不成熟。
这次,抓住机会,把对方教训了一顿,而且,为防止对方复仇,再打得狠点。
果然,以后那帮人都对他服服帖帖。
由此可见安德的理性,他是在计算投入产出比。
如此一来,你应该明白我的观点,“认怂”与否,不重要,重要的是“认理”,这个“理”不是指道理,而是指理性。
你的行为要和你的动因,用理性来匹配。
如果一时“认怂”能保护自己的利益,当然要这么选择;然而,如果“认怂”会带来恶果,还坚持,那不就是傻吗?
昨天的小随,已经把事件交待清楚。
今天很可喜,良叔收到微信团队的通知,我被平反了,我要回了自己的“原创标”,坏人没有得逞。
这种事,在媒体界时有发生,有时被莫名其妙的剥夺“原创标”几天,很正常,很多号主甚至都不会去申诉,干脆认怂,反正几天后“原创标”会回来。
然而,良叔觉得这事儿需要讨要公平,因为一来涉及侵权纠纷,没有原创标,对簿公堂时,会少点分量;
二来,良叔在媒体圈也小有名气。这事儿得逞了,对良叔的名誉资产也是个损害。
因此,此时“认怂”的代价会很高。
不瞒大家,良叔在广深一带,还是有点小能量的,也找到些关系,如果申诉不成,会通过其他手段来维护我的权益。
很多读者在昨天的小随中留言,让良叔息怒,其实良叔还真没愤怒,这种情绪没用,我考虑的只是投入产出比。
我为什么揪着这事儿不放,因为放弃会让我付出更大的成本,此时你不能说我斤斤计较,我只是“认理”;
倘若,我申诉也失败了,找关系也没用,我会怎样处理?
我会把那个幕后黑手找出来吗?我会不择手段去报复他吗?
倘若为了区区7天的“原创标”去报复他,我应该不会去做,因为投入产出比太低。
这这不是我高风亮节,仅仅因为我“认理”。
“认理”这个概念不是我凭空制造的,而是观察所得。
我看到那些比较成功的人,都是这样,他可以勃然大怒,也可以忍辱负重,他们的表示随形式变化而变化,他们不会禁锢于一种模式。
但是,所有支配他们的东西只有一样:这样做值不值得?
所以,希望你能成为一个“认理”的人,所谓的成功,也就是副产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