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子衿
这不是一部喜剧片,
这是一部悬疑剧情片。
一开头,就带着谁是凶手的疑问。
但故事剧情却没有按照破案找凶手去进行,而是对母亲立的三块广告拍引出一系列问题。
7个月前,女儿被奸杀,案件迟迟没有进展,眼看就要石沉大海了。
导致母亲米尔德里德把矛头指向警察局长,
她立了三块广告牌:
“惨遭奸杀;
还没抓到凶手;
怎么回事,威洛比局长?”
目的是想要大家把焦点转回这个案件。
然后这却受到了大部分人的极力反对。
她为什么立广告牌?
从儿子和前夫的表述中,可以看出她之前并不是一个合格的母亲,但她也想要做的更好,只是强悍的性格让她用错了表达方式而已。
在女儿出事前,女儿向她借车,她不答应。女儿对她厌恶的走出家门,并且赌气说道,“好,我走过去,你知道吗,我希望我在半路被强奸。她恶毒地回答,“是吗,我也希望你在半路上被强奸。”结果一语成谶。悲剧真的发生了。
立这三块广告牌,一方面,是真的想要为女儿讨回公道,一方面,是她内心对女儿的死感到内疚,而想要自我救赎吧。
正义和人心所向相违背时,你怎么选择?
威洛比,一个受人尊敬,且身患绝症,命不久已的局长。米尔德里德立的这三块广告牌正是针对了局长,因此受到了大家的极力反对。
立了这三块广告牌,险遭警察挨打,受牙医报复,遭儿子的不解和埋怨,甚至连前夫也来劝他撤了广告牌,她对此无动于衷。
更大的悲剧发生了,威洛比局长,因不堪受疾病的困扰和工作的压力,选择自杀,所有人都把矛头指向了米尔德里德。有人上店恐吓她,有人烧了广告牌,她的朋友也受牵连。
她却没有因此撤了广告牌,而且以暴制暴。
牙医想要报复她,她反将牙医的手钉了一个洞。
同学拿东西扔到她车上,她也重击了同学的裆部。
广告牌被烧了,重新立起,然后烧了警察局。
如果是你,众叛亲离,你还会立广告牌吗?
她这么写,何错之有?
可是再仔细想想,她立的广告牌有错吗?
施压警察,只是想要早点破案。
对警察来说,这也是他们的工作。
“爱女惨遭奸杀;
还没抓到凶手;
怎么回事,威洛比局长。”
她这么写,没有一句触犯法律,
至于道德,似乎也没有吧。
只是局长碰巧是一个将死之人,所以众人的观点皆一边导向局长。
受非议的是她这种方式真的好吗?
各有各的观点吧,
对于一个失去女儿的母亲,如果站在她的角度想想,
很多人也许就可以理解她的做法了吧,
但接不接受是另外一回事。
你接受这种做法吗?
善良是化解仇恨最好的方式
我觉得这部电影,最善良的人就是威尔比。即使迪克森把他扔出窗户,再次见到烧伤的迪克森,非但让他不要哭,还给他拿了饮料拿了吸管。
我想迪克森也被他感动到部分吧。
从迪克森把威尔比扔出窗户这里,迪克森这个人物瞬间就活了。
再读到死去的威洛比局长给他写的信,他似乎有点开窍了。
不计较因为米尔德里德把警察局烧了而间接烧到了他。
而且继续破案,甚至为了他以为的凶手不惜被对方打一顿,也要拿到对方的DNA。
整部电影,前面都是充满了仇恨和埋怨,只有这两个人物的地方,感到了一些温暖,让整部电影没有这么冰冷了。
开放式的结局,其实并不是很完整
本以为抓到了凶手,警长却用不在场证明排除了可能性。
最后米尔德里德和迪克森告别自己的至亲,去找他们认为的那个犯罪份子了。
至于结局如何?
脑洞有点大,
可能那个犯罪份子就是真的凶手,他有通天之术来制作不在场证明。
也许那个犯罪份子是另外一起案件的凶手,跟这个案件真的无关。
而他们两最后找到了这名犯罪份子又如何?
迪克森好不容易因死去局长的信顿悟了,到最后一幕似乎又开始犯傻了。
米尔德里德,不是烧了警察局,为什么没有任何处罚?
虽然是为了下部做引导,可是这个结局太开放,开头设下的问句呢?还是一个问句。觉得这不是一部很完整的电影。
以及迪克森和米尔德里德最后这段,思路不对啊,觉得有毁整部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