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每个人死后尸体都能自动变成一本书,书的内容就是死者的生平。这样一来,有人成了名著,有人成了禁书,有人变成菜谱,有人变成地图,有人是美图秀秀使用手册,有人是小旅馆的登记簿……整个世界就是一个巨大的图书馆,我们读着别人,写着自己,等着被读。
不记得是哪位老人说过,每个老人都是社会和国家的一笔财富。传说秦始皇独裁统治,又嫉贤妒能,怕人有本事和造反,因为人到60岁以上更有经验,便颁布了“60岁不死就活埋”的法令,逼得百姓把60岁以上的老人纷纷想法躲藏起来。
想一想人活到六十岁得有多少经验和智慧。而这些智慧和经验最好的传播途径就是书本,有智慧的大人物写出先秦诸子百家,写出了自己的思想观点。
老子没有《道德真经》,庄子没写《南华经》何来“老庄学说”。孔子周游列国后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方才有了我们的“儒家思想”。
魏征病逝后,唐太宗李世民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以古为镜不就是让我们多读书吗!今人总结: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每个读书人的理想。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不是在这样践行自己的人生理想吗?
一生漂泊的诗仙李白,又有那一日不是书酒不离左右手,“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诗圣杜甫写下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多么深的感悟啊!
司马光写《资治通鉴》耗费了十九年。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近现代钱钟书以十五分的数学成绩进入清华。他入学后的第一个志愿就是“横扫清华图书馆”,要读尽清华藏书。至今无人超越其四年清华读书量。
夫人杨绛曾在《我们仨》书中回忆,钱钟书几乎把所有的假期时间用来读书,以至于“在清华待了4年,连玉泉山、八大处都没有去过。”
吴宓曾赞他是“人中之龙”:当今文史方面的杰出人才,在老一辈要推陈寅恪先生,在年轻一辈中要推钱钟书,他们都是人中之龙,其余如你我,不过尔尔。
读书对于一个普通写作者来说,可以说就是输入,名著大作让我们学会遣词造句,让我学会各种写作技巧,让我们感受作者所处社会环境的世景百态人间冷暖。
普通的写作者也用自己手中的笔描绘着自己的人生轨迹,勾勒出自己所在社会环境的一处独到风景。
正如高尔基所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能使人从野蛮走向文明,从书中我们能学到如何更好的生存,书籍能够充实人的头脑,使人们能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然后彻底认识世界,才能对其改变,然后人类才能进步。
无戒21天写作训练营第十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