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张便签,用分析和整理信息的思路构建知识体系。
我选择要构建的小知识体系的建设项目是:
“如何快速赢得他人的好感?”
借助第三方的评价,作为背书快速的获得他人的好感。
进而进一步的产生信任。
1、见面前通过第三方猎头顾问背书,让人才对HR有一个初步印象。
2、在初次见面时,展现自己的良好形象印证猎头顾问的评价。
3、初次见面后,开始认识的一周内多处沟通,乘热打铁,加深印象。
4、给予工作上的专业建议。
我这样做了,可以快速建立信任,打开高端人才的戒备心,进行坦诚的沟通,为沟通其考虑公司的职位铺垫好基础。
如果不这样做,就不可以吗?
如果没有合作的猎头,需要自己直接上手,怎么办?
如果高端人才没有时间和您保持经常性沟通怎么办?
我能不能直接的体现我的专业能力,启发高端人才对自己的思考。
以下是朋友圈文章原文:
案例分享:招聘总监的沟通方案
2014-08-09 成都招聘求职中心 新康养
王女士所在的IT公司在业内不算知名,但依旧可以吸引很多符合公司发展战略的人才加盟,在这些人才中,有来自世界500强外资企业,也有来自同样规 模的中型企业,甚至有小型公司创业经验的人也乐于加入这个公司,究其原因,王女士认为:“相应的人会有相应的吸引点,这对每家公司而言都是一样,关键在于如何抓住关键点说服人选,让他们认同甚至乐于接受我们公司。”
作为一个招聘官而言,首先要对本公司的优劣势有清晰的认识,王女士在此公司至今任职三年,每年这个时候都会将公司情况及业内情况进行较详细分析和整理,并结合今年的业务目标和人才发展目标,制定出相应的人才招聘计划。今年也不例外。
公司优势:老板背景、公司文化、一定的竞争优势资源、去年小规模融资、不错的晋升空间。
公司劣势:产品过于单一、薪酬在业内不具备较强的竞争力、知名度不高、相对于竞争对手而言发展较缓。
今年计划:正在开拓乙产品市场,力争在今年内获得较高市场份额。
急需职位:新产品市场销售总监。
王女士认为此职位招聘难度在于:
1、薪水,公司薪酬结构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不够
2、风险:新产品开拓,成功和失败几率共存,而且要以弱胜强,抢占新市场份额,风险较大
鉴于老板倾向的那些目标公司(业内前十)而言,也只可能有以下三种人会考虑此职位:
1、自我挑战欲望很强的人,以成就导向为目标,并且在现有平台发展受局限。
2、虽没有全面的高层营销管理经验,但在知名公司有区域全面营销管理经验,且从事新产品市场营销工作,并取得很好业绩,渴望能有全盘操控经验者。
3、有创业冲动,正处于积累应用阶段的知名公司高层营销管理者,具备足够的理论及实战经验。
基于以上分析,王女士进入招聘操作阶段,由于是高端职位,故其将此职位委托给合作猎头帮忙搜寻,希望猎头能在短期内从她给出的目标公司内找到并推荐人选给她。
一周后,王女士拿到三名人选推荐报告,并对其中的A和B很感兴趣,希望约见。二人的背景为:
A、男性,33岁,10年此行业销售经验,7年销售管理经验,3年知名公司全国销售管理经验,并在近两年一直从事乙产品销售管理工作,具有新产品从零开始的销售管理经验,现在乙产品市场占有率近25%。
B、女性,34岁,超过10年此行业销售经验,8年销售管理经验,目前在行业内排名第一的知名公司任职华北区销售总监,业绩公司第一,同样具有新产品销售市场从无到有建立过程,目前新产品市场占有率近35%,华北区市场占有率近45%
在对二人的面谈过程中,王女士认为二者的经验背景和性格特点均能够胜任此职位,但二人变动的意愿均不是非常强烈:
A认为目前的发展平台很好,很稳定,虽然在看新的机会,但也要慎重考虑,现在很难做出决定。
B认为虽然过来可以有负责全国市场的机会,但是风险很大,是否值得尝试现在不能下定论。
对于二者的表态王女士认为很正常,双方只是初步沟通,并不很了解,公司这边的现状短期内也不可改变,现在要做的就是进一步了解二人的最大的顾虑,以便可以相应进行有针对性沟通。
王女士对他们之前的任职公司做了相应了解,并向业内熟识的朋友侧面了解二人的具体情况:
A、 人很OK,工作作风属于稳重踏实型,习惯于按照规则出牌,注重稳定性,经分析,王女士认为对于这种发展受到局限的高层而言,要么跳槽到竞争对手公司,要么个人创业,否则会很难有更快的提升,但A在工作上所体现出的风格恰恰让其很难在工作转换上有很快的决定,如果要说服其变动,可能会需要较长时间。
B、 工作能力和经验没问题,工作风格较强势,属于实力派,具备一定的稳定性,虽然团队关系处理的不错,但是其鲜明的性格影响到她在现有公司的发展空间,具有较 强的自尊心,女强人做派,王女士认为,这样的人棱角鲜明,除了关注自身发展之外,对老板及公司也有较高要求,但作为女性其要求更多处于感性方向,虽然较之 A在变动上想法清晰,但一旦其明确目标后,做出选择会很快,可以先将其作为第一争取人选。
据猎头的反馈,王女士是一个性格开朗且善于沟通的招聘官,其性格和专业性在第一次面谈时让两名人选印象深刻,为王女士和人选进一步深入接触打下了基础,在之后的一周内,王女士和B频繁接触,利用 msn、电话经常沟通,工作谈的少,生活谈的较多,王女士抓住上次沟通了解到B有一个上幼儿园的孩子,以此为切入点,感同身受的东拉西扯,迅速拉近了双方 的距离。
随着沟通的深入,工作上的事情也谈的较多,王女士会从HR的角度和B分享一些自己的心得,要知道,同样作为管理者的B,王女士的心得也是有借鉴意义的。几次沟通中,王女士的一些关于团队管理上的建议对B给予了很大的帮助,二人的距离再次拉近,B开始谈论起自己的工作来了。
王女士清楚,这说明B已经将其真正看做朋友,甚至看做可以抱怨、发牢骚的好友,王女士只是简单的提一些建议,进行下开导,耐心等待着时机。
当B再次和王女士抱怨自己的无奈之时,王女士在msn上打出了一句话:“B,现在的工作真的是你期望做下去的吗?你已经35了,还能拼命几年呢?”
B沉默了,两分钟后,王女士再次打出一句话:“你这十几年拼命赚钱,但开心工作的日子却越来越少,心也越来越累了。”
五分钟后,B回复:“晚上我电话你吧。”这就是王女士需要的效果。
当晚二人通了近2个小时的电话,前1个多小时,一直是B在说,从毕业的理想,现实的差距,工作的拼命,领导的压制等等,简直是13年生涯回忆录,曾经是怎样怎样,现在却怎样怎样,最后哀叹一声,王女士一直在听,其实再强悍的女人也会有很感性的一面,而现在B将这一面倾诉给了王女士,很显眼,B现在很迷茫。
“B,既然是工作就会有快乐和痛苦,这些你看的应该很开了,你知道你现在很复杂,你年龄大了,但却依然想拼,却又有些力不从心,另一方面你说你看重现在的平台,但事实却让你更迷茫,很矛盾,我理解。”
“B,你不是一个很善于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的人,你承认吗?否则,我认为你绝对不应该坐在现在的位置上。”
B沉默了。半晌之后问:“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王女士说:“你现在要做的就是找到一个适合你现在这个年龄应该做的职位,同时能够获取更多有利于提升你自己的知识、技巧,这主要是管理和战略层面的东西,而且这样的工作绝对是应该能让你有成就欲望的。你认同吗?”
B在电话那头轻声的“嗯”了一下,王女士继续说:“两条路,如果你继续在这个平台做,就要尝试做些改变,不过我认为这种改变你早已尝试过,况且也不是你自己能左右的,公司平台很大,你在这里绝对稳定,但是发展空间太小,另外这个稳定的平台是不能满足你提升的要求的。”
“你说的对,但是换一家公司也并不意味着我就可以一帆风顺的,风险还是比较大的。”B打断了王女士的话。
“对,会有风险,你很怕风险吗?呵呵,你怕的是盲目的去冒险,如果你这些想清楚了,这样的冒险就值得。”王女士笑着说。
“是,那你觉得什么样的平台值得我去冒这个风险?”
“首先,是一个有发展前景的公司,不一定大,但却很有可能做的大;其次,一个愿意放权并且有野心,结果导向的老板;第三,人际关系简单,专注做事的企业文化;第四,一个能让你快速提升的职位和赋予你相应的权力,并且做能让你有很大成就感的事情。你认为呢?”
“恩,是的,我承认,哎,说实话,我一直都没想清楚,总是有点患得患失的感觉。”
“哈哈,当然有得必有失,比如刚才我说的这个机会,刚开始你的薪水会比现在少,而且会比现在辛苦,也不一定会很稳定,但你得到的则是战略及全局把控的经验,能力的提升,简单的工作氛围可能会让你心情好起来,这段经历对以后自己创业也是非常宝贵的,你没想过吗?”
“创业?当然想过,但一直好想挺遥远的。”
“所以说,综合考虑下,这个风险肯定是值得尝试的!”王女士斩钉截铁的说。
“OK,我知道了,你是想让我过去吧,刚才就觉得你在诱惑我,哈哈!”B女士轻松的笑了。
“算不上吧,我觉得最关键的还是工作开心,对现在的公司而言,开心与否取决于人际关系,而我们这边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所以影响你心情的最大障碍并不存在,再说你都这么大岁数的人了,要是还处于这种状态不能改变,后果……”
“行了吧啊,我考虑下,明天晚上给你答复吧,呵呵!”
第二天早上,王女士和老板说了一下B的情况,老板很感兴趣,于是王女士在msn上给B留言:“B,老板这边对你很感兴趣,凭我对他的了解,他是你喜欢的那种类型,开心的同时获取成就感,何乐而不为呢?期待和你做同事!”
不出所料,晚上接到B的电话,希望深入和老板沟通下,用B的话说就是看看王女士有没有骗她,如果不合适,就要讹她顿饭做补偿。
一天后,老板在办公室和B进行了一次长谈,王女士记得二人是笑着走出办公室的,老板将B送到了电梯口,握手告别,她听到老板对B说:“明天我会让王和你联系的,流程会很快。”
十分钟后,B给王打来了电话:“一切OK,如你所愿,我们会成为同事,当然,饭你还是要请的,哈哈,明天等你电话!”
王女士深知B已被搞定,第二天将OFFER发给了B,虽然B的离职时间需要1个月,但凭王女士对她的了解,做了决定就不会轻易反悔,在B办离职的一个月内, 二人照旧保持紧密联系,一个月后,二人成为了同事,目前B的工作进展很顺利,老板喜欢工作强势的人,而B在这里工作确实很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