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结婚,不仅仅两个人的事,还是两个家庭的事。其实结婚还包括两个人的饮食、生活习惯的改变,融合。
刚结婚第一年,F先生在香港,我在珠三角一个小镇上教书,工作地点离先生的老家只有半个小时的车程。偶尔F先生放假,才会一起回他父母家吃饭住宿,也不觉得有什么。
结婚第二年的春节,我已经怀孕两三个月了,学校又放了寒假。整个假期,我都呆在婆家。一开始我还不觉得有什么,后来怎么觉得有什么不对劲?原来,婆婆家,天天的早餐都是,粥。再加上怀孕,早上吃喝了粥之后,十点没到,这肚子就咕咕叫了。虽然F先生有专门买了孕妇奶粉,我不习惯那种奶味,也有捏着鼻子,强迫自己来喝。但总是觉得浑身没劲不舒服。
有天早上起来,看到餐桌上,只有一样吃的--白粥,而且这白粥是放了油和盐的。天哪,白粥居然放盐!我是客家人,我妈偶尔也会做白粥,但是,有白粥的那一天是有配菜(咸菜之类的东西),除了配菜,我妈还会做馒头或者包子送粥,甚至于家里还会备好粉面之类的,让我们如果不喜欢随时做来吃。再不喜欢的话,下楼有各式各样的早餐店。
我跟婆婆抱怨说,白粥放了盐中就没有那种米香味了。第二次在餐桌上,婆婆煲的粥就没有放油盐,五岁的侄女喝了一口粥,扁扁嘴“白白屎”,婆婆立即给她加了油和盐。我喝着纯纯的白粥,那种米味真甜。
很久以后我才明白过来,我那时都浑身不舒服,是饮食的不习惯。后来老大小E出生,在白天出现肚子咕咕叫,一种肚子空荡荡的感觉,也是因为我的身体最诚实,它告诉我不习惯。当时的我解决的办法是。自己去做!做客家甜酒鸡蛋(我妈特意从老家拿来的)。
后来婆婆跟我去学校住,帮忙带小E。我要上班,只能抽空买菜,日常的饭菜都是婆婆做,对于天天早上喝粥,我也逐渐的适应下来。
粥,袁枚《随园食单》中写道:“见水不见米,非粥也,见米不见水,非粥也,必须水米融洽,柔腻如一,如而后谓之粥。”广东人的粥,大多用的是稻米,潮汕粥则较稠,而其他的粥,比如说艇仔粥、及第粥鱼片瘦肉粥等,则是预先煲一锅米完全开花散开白粥,需要时,才从大锅里取出的相应的量,再加上配料大火煲煮而成,在广式茶楼吃的粥大多是后一种。
我妈常说,大火煲粥,小火煲汤。煲粥是一件需要非常大的耐心。我用煤气煲的时候经常是溢出来,还经常糊底。在我没有到香港前,先生一直都是吃太婆煲的隔夜饭粥。就是前一天晚上煮多点饭,第二天,放上隔夜的饭,加上水,再放入切碎的青菜,偶尔会加一个鸡蛋。而且不多不少刚好一碗(一个大海碗),刚好够F先生一个人吃。太婆和我们吃面包搽花生酱和果酱。
隔夜饭粥,为什么不直接煲新鲜的粥?还只有一碗,十几年如一日同样的早餐,连我妈也服了。我也试着和太婆和婆婆说,什么营养搭配!什么维他命!蛋白质!淀粉!等等。太婆一句话回我,我都这样几十年了。我无言以对,只能默默的,慢慢的,将厨房大权接掌过来。
用煤气煲粥,我不行。但是我可以用电饭煲啊!通过实践,发现电饭锅的煲粥功能也不是很好,就算是专门买了个煲粥,煲汤的紫砂锅也不行,后来就用煮饭功能煲,洗米加少量水煮,同时电磁炉将足量的水煲开,再倒入电饭锅里,找一对筷子,在筷子上放上一个碗撑开电饭锅盖,这样就可以走开去干自己的活了。
我很少煲白粥,比方说:今天是瑶柱花生粥,明天就是瘦肉菜粥,后天就是皮蛋瘦肉粥,都是一些家常的粥。孩子小的时候,我煲粥的时间比较多。除了粥也会买烧卖,馒头回来蒸。当孩子慢慢长大,我煲粥的时间也比较少了,多了粉、面、蛋糕等,因为,女儿们说不喜欢喝粥。不过有一种粥,女儿们很喜欢,就是F先生休息,他会去买新鲜的生肠,再加上剁碎的猪肉,还有生菜做的粥。
前一段时间煲了白粥。F先生喝了一口,抱怨说,没盐怎么吃啊!老大在旁冲他吼:“这不是有泡菜吗?”老二一声不吭去厨房拿了整罐盐出来。老三举起手中的调羹说道,“就是,就是。唔好虾妈咪(不要欺负妈妈)”。
一碗白粥,我不喜欢加油盐,就不加;你要,可以给你另外加上。两个不同地方来的饮食男女组成了一个家庭,不一定要改变自己的习惯,但一定要珍重,另一半的选择。粥是水米融合之物,里面加什么配料,可以由我们自己个人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