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起我的老家陕西乾县,就不得不说下乾县的著名小吃—乾州四宝。乾州是乾县的旧称,这里地域辽阔,民风淳朴,物产丰富。极富创造力的乾州人民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辛勤劳作,并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如锅盔、挂面、豆腐脑等享誉华夏的著名小吃。
乾州四宝指的是四样小吃,它们是锅盔、挂面、馇酥和豆腐脑。乾州四宝虽是食品,但在家乡人看来,它早已如一种文化一种精神样融入到人们的灵魂中。
在乾县,没有哪个女人不会烙锅盔,更没有哪个家庭不吃锅盔。锅盔,这个源于乾州,老乾州人最喜爱的食物,它以一种独特的魅力被人们所传颂、所喜爱。在陕西有个妇孺皆知的“八大怪”,而乾州锅盔就是那“八大怪”之一,具有锅盔赛锅盖一说。由此可见,乾州锅盔在陕西的地位之尊、美名之盛,那可是没有一点虚的!
乾州锅盔历史悠久。相传,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为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修筑乾陵时,往往因为工匠太多,饭食不能按时做成,从而影响了工程的进程。一天,有名工匠饥饿难忍。无奈之际,他将面团压在头盔里,放在火上烤,结果竟烙成了一个香酥可口的饼子。这种饼子外脆里酥、边薄心厚、味道甜美,吃了耐饥,久存不馊,制作简便,受到广大工匠和士卒的喜爱和赞赏。因其形状像一个头盔,故称为“锅盔”。乾陵修成之后,锅盔以它独特的优点而世代相传,并延续至今,成为名满华夏的著名小吃。
小时候最爱吃的就是母亲烙的锅盔,母亲烙的锅盔甜香可口、色泽怡人,咬上一口满嘴生香,多食不厌。母亲烙锅盔时的表情专注,她对烙锅盔的材料和方法烂熟于心,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神态都让我感到无比的温馨。锅盔烙熟了,我搓着双手,早已经迫不及待了。刚出锅的锅盔更是清香扑鼻,让人食指大动,胃口大开。
说起豆腐脑那更是乾州四宝的一绝。其以独特的制作工艺,别具一格的口感风味闻名于世。
在乾州城的大街小巷,总能看到售卖豆腐脑的小摊子前围满了食客。一碗豆腐脑,两个馒头,一份简单而又可口的早点就成了。只要是乾州人,无论他走向哪里,也无论他干多大的事有多大的成就,只要他回到家乡,回到生他养他的这个地方,那乾州豆腐脑他是必食不可。在品尝的同时不但回味了过去的味道,也拉近了与家乡的感情,所以说豆腐脑不但是一道可口的地方风味小吃,也是一道精神大餐。
我小时候上学在几里外的村子,早上背着干粮天不亮就出发了,在学校里待一天,下午放学了再回家。早上和中午的两顿饭都在学校,学校没有食堂,唯一有家卖豆腐脑的,还只在早上卖。这个卖豆腐脑的是我们学校烧开水的师傅,兼职卖豆腐脑。他这人坏,学生都恨他,他往往在我们打热水的时候就往锅里掺凉水。学校有一千多的学生,都围着豆腐脑摊子在转,里三层外三层,你拥我挤,围的水泄不通。
这卖豆腐脑的不但人坏,脾气还不太好。由于买的人太多,往往有掀翻豆腐脑摊子的危险,每当这个时候,他就要发作了!他先用盖子将豆腐脑缸子一盖,然后大喊:“不卖了,不卖了,后面排队去!”这个时候就安静了,但排队是不可能的,这样僵持一段时间后他就又揭开盖子开始卖了。买到的人总是满面笑容,喜气洋洋,让旁观者艳羡。没买到的只能继续往前冲了,数量有限,欲购从速,买次饭弄得像打仗一样,让人感叹不已!
由于豆腐脑确实有限,买到的人又少,加之当时好多学生都手头拮据,无钱购买,很多人只能喝水房里半生不熟的热水加干粮充饥。所以,在当时就出现了一道颇为壮观的景象,那就是几人共吃一碗饭。我见过最多的应该是七人共吃一碗豆腐脑,那场景我至今依然记忆犹新,不曾忘记。
在那个物质和经济并不发达的年代里,豆腐脑带给我的不仅是一道风味独特的地方小吃,还有些许童年的辛酸和感怀,就是如今只要我回乾县,就一定要去吃碗豆腐脑,用以缅怀,用以纪念!
挂面也叫酸汤面,是我们那逢年过节,红白喜事必不可少的一道美食。制作挂面的工艺要求更高更复杂,要经过配料、和面、揉面、醒面、切条、挂制等几道工序制成,口感独特,具有“酸、辣、旺、光、筋、香”等特点。
现在市场上售卖的乾州挂面基本全是机器加工的,正宗的是凤毛麟角,少之又少。真正的乾州挂面大批量生产太难了,由于复杂的工艺和从事这一方面的人不断减少,乾州这一绝也面临着失传的危机,不由得让人惋惜。
乾州还有一宝—馇酥,以马油和面,包以冰糖,青红丝、绵白糖作馅,入锅油煎而成,色泽金黄,香酥可口。传说为祭祀乾陵时的供品,随之流到民间,因马油难得,多以大油代之。馇酥现在在市场上已经基本上看不到了,所以品尝过的人不多,我也所知有限,就不多说了。
今日乾州,以他厚重的文化气息以及独特的魅力向新时代奋力迈进。现在,锅盔、挂面、馇酥、豆腐脑已经被评为“中华名小吃”及“陕西名小吃”,并且还获得国家商标局批准的注册商标“老乾州”。我祝福乾州,也祝福乾州四宝可以发扬光大,为世人所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