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散文、随笔,还是小说,我写文章总是存在一个问题。以讲故事为例,我可以口头把它讲得妙趣横生,可一写到纸上就总是支离破碎。偏偏这些“碎片”单独拿出来,每一片都是经过雕琢的,可拼到一起就不成形了。
相信大家都会有这样的认识:时下流行的网络小说,不论文字如何,最大的特点就是能抓住读者,吸引读者一章一章、一节一节地看下去。网文写作者所谓的“爆点”制造,以及常见的剧情冲突创作逻辑之类的“干货”我也看过不少,结果收效甚微。除了内容缺乏真正的“具有高关注度的具体材料”之外,文章的节奏通常不是紊乱就是拖沓,读来令人抓狂不已。
而这篇文章给了我答案。因为他把单纯的“爆点”制造,延伸、归纳成为了一个动态的节奏变化过程。文中对于读者在这种富有动感文章中的体验,有一比喻绝妙:
“开始的时候,读者离观点的距离很远,是在远处观望,然后突然被带到了很近的地方,开始近距离观察,然后,记者又让他们后退回去,去观望另一个观点,接着再把他们拉到近处。”
只有在这种富有节奏的动态过程中,读者的注意力才能始终被文章吸引,从而引发共情或思考。它不是肤浅地单纯为了博眼球一个又一个地制造“爆点”,而是宏观微观、整体局部的多维度过程。如果仅仅是为了吸引眼球,或许不断制造“爆点”是有用的,但对于真正的写作来说,熟练掌握节奏变化的动态过程才是最重要的,这样文章才会具有“动感”,读起来也不会再那样支离破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