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传奇”之:西方典乐14
莫扎特:天才的自由艺术家之路(2)
——探寻“莫扎特之死”真相
16岁的莫扎特跟随父亲和姐姐,终于结束了他们长达十年的巡演。
他们坐着马车往萨尔茨堡赶,莫扎特似乎早就忘了这座从小熟悉的建筑,他的印象中是大主教(前任)人很好,对他总是很和蔼,并且经常夸赞他的演奏。
这十年他见到太多的人了,各个国家的大大小小的王公贵族公子小姐们、各种不同风格元素的音乐和他们的演奏者、许多才华不一的作曲家们、还有平民演员们歌手们等等,虽然辛苦,但他喜欢这种不断见识和扩张自己音乐世界、完善自己音乐表现技巧、提升自己音乐表达和创作能力的旅途。
有许多贵族虽不见得尊重音乐和音乐家,但那些刁难对他来说无伤大雅,甚至让他成长得更快,让他更有自信面对任何创作难题和任何看起来所谓高贵的人。
现在回到萨尔茨堡,他反而有点兴犹未尽,不过此时的他,对于自己的前路,无论怎么样,都是很有信心而且很乐观的。
不幸的事到来非常快,他们一回萨尔茨堡就听说了大主教病倒的事,并且在他们回来的第二天就与世长辞了。
来不及沉浸在悲痛中,他们就迎来了新大主教科罗瑞多的上任。这位主教第一天就召集所有人强调了规矩的重要性。
他还安排莫扎特担任宫廷小提琴手,更擅长钢琴和风琴的莫扎特在父亲的眼色下,忍住没有当场提出异议。
接着科罗瑞多主教安排了莫扎特父子如其他乐师一样,每日按时到前厅穿堂等候随时召唤,必须演奏既定曲目。那个时代的音乐家的好的去处就是供职于宫廷,所以其实都是奴仆,莫扎特终于从神童的梦中走出,回到属于自己的奴仆或者说奴仆之子的现实身份。
这位新主教科罗瑞多不像前任大主教那样开明,恰恰相反非常迂腐、严苛且傲慢。而且科罗瑞多相当不待见这样有盛名的奴仆。除了规矩多以外,一有什么不入眼的,比如莫扎特自己作了曲想演奏,比如莫扎特又要被宫里喊去献技,甚至比如莫扎特老是一副看似恭敬实则眼神非常平等的样子跟他说话,他都会生气然后斥责辱骂莫扎特。而作为奴仆的莫扎特又怎么会不懂规矩去反驳顶撞呢?
这对于心思单纯而又已经有独立人格和自尊的少年来说,又哪里是轻易受得了的?
更令莫扎特郁闷的是,他必须演奏既定曲子,而且确实与仆人一样随时待命,所以自由创作的机会和时间都少了很多。这最让他难以忍受。
而即使他精心创作好了一部交响乐或者一部歌剧,他诚心诚意地想献给科罗瑞多主教,满怀信心地以为肯定会得到赏识,但他的谱子还没递到大主教手上,就会被他先辱骂一通,仿佛他一介奴仆居然妄想左右主人的喜好思想,完全没有对人对音乐作品的一丝尊重。
莫扎特越来越无法忍受这样的生活,尤其当他想到父亲觉得这才是最稳定安逸的、才是他向往的应该过的一生时,他的内心就在向往自由和以亲情为重的矛盾中痛苦挣扎。
不过天平无论是在性情上,还是在才华上,都是很明显地导向了自由创作之路。我们可以联想到海顿,他的性情就不会如此,并且他可以在规矩之内去想办法,达到精神上一定的超脱。
或者巴赫,十一个待抚养的孩子,让他即使有性格有才华,如果有贵族尤其宫廷愿意雇佣他,他都是肯定非常高兴地接受的。
而莫扎特不同,他天性单纯纯真,在那样一个大环境里有各种新思潮出现的时代,他并不觉得自己要脱离宫廷是多么的离经叛俗,而且他的才华大大地支撑了他的自信。十年的巡演让他也非常了解贵族圈和音乐圈,无论多么困难,他是具有一定的生存能力的。
况且,为了真正自由的音乐创作,即使作出了牺牲又如何呢?
为了使父亲心安,也为了后面的路更顺畅,1777年莫扎特向主教请了三个月的假外出演出,以便提前找到下一个不错的落脚处。
他的母亲陪伴他一起,照顾他的生活起居。
三个月的假延长到两年,令人悲伤的是,并没有找到合适的雇主,反而他的母亲因旅途奔波劳累生病,最终过世。
悲伤的莫扎特回到萨尔茨堡,收到了大主教更加轻视不屑的眼光和讽刺的辱骂。1781年莫扎特又向科罗瑞多大主教请了六个星期的假,去慕尼黑专心创作了歌剧。后来歌剧在慕尼黑造成轰动,莫扎特趁机留下享受成功的果实,不愿再回萨尔茨堡。
于是六个星期的假延长至四个月,科罗瑞多主教忍无可忍,下了一道命令,要求莫扎特立即回萨尔茨堡。莫扎特回来后,科罗瑞多痛斥莫扎特是“他所认识的最放荡的一个”,骂莫扎特是“流氓、恶棍、四处游荡的无赖”。
1781年5月9日这天,莫扎特再也无法忍受大主教的凌辱,毅然向大主教提出了辞职,公开决裂。
莫扎特离开萨尔茨堡来到音乐之都维也纳,他的父亲还写信来想劝他与科罗瑞多主教和好,他回信道:“我不能再忍受这些了。心灵使人高尚起来。我不是公爵,但可能比很多继承来的公爵要正直得多。我准备牺牲我的幸福、我的健康以至我的生命。我的人格,对于我,对于你,都应该是最珍贵的!”
自此,欧洲诞生了历史上第一位自由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