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偶然的邂逅,我认识了她——一个宛若淡雅的茉莉花一样的女孩儿。
那是两年前六月初的一天,我应邀采访一所学校的青少年教育报告会。晚饭的时候,发现坐在旁边的是一个并不熟识的漂亮女孩儿。也许是大家都不大熟悉的缘故,她显得有些腼腆,只是微笑着坐在那里,除了礼节性的举杯寒暄,并没有过多的话语。
“既然坐到了一起,那我们就认识一下吧,”我端起了酒杯,“你是……?”“我姓塍,才来大城工作不久的……”闲聊中,这个后来被我唤作“小塍老师”的女孩儿告诉我,她是天津市人,毕业于一所国内知名的大学。毕业后正赶上大城县面向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招聘,就来到了大城县工作。“还记得当年中青报记者解海龙为‘希望工程’拍摄的那张‘大眼睛’的照片吗?是那张照片让我了解到农村教育资源的窘迫,每当我看到孩子们那灿烂的笑容,看到孩子们目光中流露出的对知识的渴望,我就觉的我得做点什么,至少是应该做点什么,所以,我选择来到这里。”她的话语是那么的平淡,却又是那么的自信,“并且,我想我会留在这里,会在这一直呆下去……”
我多少有些惊诧,记忆中那批来大城工作的大学生大都是从甘肃、内蒙、青海等西部地区招聘来的,面前这个看似文弱的女孩儿,宁愿放弃天津市里的舒适生活来到大城这样一个农村的小县城来工作,我不禁暗自思忖,这样做对于一个在大城市长大的女孩儿来说得需要多么大的魄力和勇气!在报纸或杂志上读到过许多描写当代大学生志愿服务“三农”的文学作品;也许是为实现一个自己梦寐以求的夙愿;也许是为了追逐奉献着的火热青春;也许是为了寻求一种生命意义上的崭新生活;也许……。正是在这太多的“也许”当中,无数的新时期造就出的大学生们,厌倦了城市中的那种充满了无聊、苦闷和压抑的气息,歌唱着来到了能让他们能让他们自由的呼吸着清新空气的农村,来到了能用他们的激情燃烧起生命的火焰的地方……
面前的小塍老师,无疑就是着无数的新时期造就出来的大学生中的一个,当文学作品中的主角出现在我的视觉中的时候,我的心在悸动……。随便找个借口,我信步来到走廊,推开身边的那扇窗,凝望无际的夜空——那遥远的一闪一闪的,是无数的星……,茫茫夜色笼罩着的大地上,无数的生命正悄无声息的生长,此时此刻,我在感觉着这生命的气息——有了这星光的璀璨,这世界、这生命,才会如此的美丽……
整个晚宴下来,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小塍老师:那清晰秀丽的面庞,那乌溜溜的双眸,那温柔又执著的目光和那仿佛会永远洋溢在她脸上的微笑……
又一次见到她是暑假前去她所在的那所中学办事,正赶上学校在接待中查寻分数,小塍老师也在那里忙碌着。烈日酷暑已是让人难耐,面对着的又是喧闹嘈杂、拥挤不堪的查分咨询的学生、家长,但小塍老师却总是微笑着面对……
也许是她的微笑感染了我,那天我的心情特别好,想写点东西,写给小塍老师,也留给自己。
2011年6月
于冀中青羊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