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看了一集查莉,看到故事里面的一个小细节感触颇深。
姐姐泰迪想买一辆新车,妈妈给她出主意,让她跟爸爸一起参加一个会议,帮爸爸拿下了订单,趁着爸爸开心,让爸爸给她买一辆新车。
泰迪在开会的整个过程中,一直想着自己的目的,要让爸爸开心,参与了爸爸组织的奇葩推销活动,很成功的得到了一堆订单。并且,她通过参加这个会议,和爸爸心灵互动,父女俩交心长谈。泰迪很感动,她不想把自己的感情用金钱来衡量,开不了口问爸爸要车了。
而妈妈知道了这件事之后,只说了一句:“你让他那么开心,却什么也没有得到,那么妈妈就要去弄一双鞋了。”
这是故事的一个笑点。笑完之后,我看到在整个故事中,妈妈带给女儿的教育,只是提供一个意见,具体你怎么做,都由你来决定,整件事情的主人,就只是你自己。
如果我是剧情里面的妈妈,我肯定会给女儿出各种各样的主意,让她去把自己想做的事情做好。
而不是像她妈妈一样,把意见提完了,剩下的事情就由你自己来决定了。
仔细想想,我这样做就是在干预孩子的决定,否定了孩子对情感的认知,有越俎代庖的嫌疑。
贯穿整个故事的主题是尊重。
尊重的含义:古语是指将对方视为比自己地位高而必须重视的心态及其言行,现在已逐渐引伸为平等相待的心态及其言行。
在我看来,对于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尊重这个词,只是挂在嘴上,很少能够付诸于行动之中。
很多时候是改变不了之后的放弃。
总是觉得我说的话要起一点作用,结果没有用之后就是失落,沮丧甚至怨恨。
如果最后别人按照你说的来做,自己就会洋洋得意,心花怒放。
没有按照你说的做,不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会说:“看看我早知道……”
不管怎样,都要彰显自己的作用。别人去哪儿了?不知道!尊重根本看不到。
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情况?因为我们一般情况下,边界不是很清楚,分不清楚是自己的事情还是别人的事。
你的事就是我的事,孩子的事情也是我事,那么我的事也是你的事;经常使用的是这样的糊涂逻辑。
分不清楚这是谁的事情,谁是主体,更不要说尊重了。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如果分得清楚这是谁的事情,知道是谁的事情,边界很清晰的话,人和人之间的相处就比较容易,尊重的感觉自然而然就会出现。
孩子在不断的长大,家长也要不断的成长。与其说是在教孩子,还不如是和孩子的共同成长,这对我们来说是一次重新认识自己,发展自己能力的机会。
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少说,多看,多思考,旁观也是好的,相信一切都会好。
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耐心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