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一听“无作者写作”这个词,除了迷惑不解还有一些深深的触动,这个词对于很多作者来说,也是陌生的,除此之外,还是大多数作者的一种常态。
“无作者写作”,从字面意义来说,就是文字经由很多人来反复使用,你用的这个词、这个段落、这个篇章可能根本就不是自己一个人首创,是经过无数人使用,你拿过来用的。甚至有的文章,被直接进行了内化,成为了自己的文章。
“无作者写作”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太多作者默默无闻地写,一直写一直写,不愠不火,但是却是以一种饱满的热爱和执着,坚定不移的在这条路上没有放弃,这种无作者写作,既没有出书立著,也没有扬名立万,是一种隐形的存在。
这两种情况,都是“无作者写作”,而这样痴迷写作的人,就像尘埃里的一粒沙,默默无闻,不被世人所熟知,无作者是他们真实的写照。
01
蜀恒社长谈到“无作者写作”这个词,谈到现在的文学,令我感到很触动。
他作为一位实力派诗人、学者、文学造诣已经很高,作品集也有很多,但是实际上一直没有得到市场化运作,如果从成绩来看,他是真学者,真诗人,如果从媒介发展角度来看,他需要更高的空间,但是,如他所言,“无作者写作”的人太多了,何止他一个。
每一个写作者都希望自己的作品变成铅字,呈现在大众视野里,让更多人熟知并且得到认可,但是多数人却在追逐的道路上碰到了钉子,不得不面对眼前的苟且,因为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所以追梦的路,是一场自我喜欢和认同,自我意识层面的精神追求,也是自己和孤独的较量。
孤独的路注定要一个人前行。
他在《弹性与孤独》里写到:适应孤独是一项伟业……
虽然诠释的可能不是他的孤独,有断章取义的成分,但是谁又能懂他,谁又能说他不是孤独的呢?他的灵魂一定是孤独的,真正的诗人,是别人看不懂的,他的孤独也是“无作者写作”。
“无作者写作”的人都是孤独的行者。
02
诗人的孤独是不被理解的,放在这个充斥着“快餐”的时代,更显得另类和不同,很多诗人为什么会抑郁?因为他们的精神世界和别人不同,他们善于用普通人看不到的视角看待世界万千。
可是这个时代给他们机会吗?似乎没有,如果比拼诗歌造诣,很多资质平平的诗人却能够瞬间“扬名立万”,这难道不是一种时代的不可理喻吗?
因为市场需求如此,因为“机遇”,也因为很多诗人是顶着“光环”的,就拿贾浅浅诗歌来说,她的诗歌造诣能有多高,只不过有文学二代的光辉,她在一片争议声中得到了太多人得不到的“一夜爆红”。
这个“文学盒饭时代”,简单就好,易懂就好,痛快就好,说别人不敢说的就好,即食即用,可是食过之后呢?却了然无味,只满足于简单“吃饱”,根本没有“吃好”以及“营养丰富”的内涵。
这是市场需求,你不迎合市场,就没有机会,就不会被更多人认同,不管是正向的还是反向的,先出了名再说吧,总比默默无闻好的多不是吗!
03
只要你出了名,有了特定的标签,就不再是“无作者”写作,因为你的作品会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你的作品好与不好,都将会得到市场的验证。
那时候不但是“有作者”,还有一系列的名利双收,甚至未来成为传奇。
少数人才是“有作者”,多数人都会因为看不到希望而停滞不前,或者是放弃了。
时间会考验你的毅力和决心,更会给你太多的打击,就在我们不停验证自己文字,领悟思考的时候,渐渐输掉了耐心。
写作确确实实是一件苦差事,也只有不停写着的人才会感同身受。
路遥在《早晨从中午开始》曾经说到,他写完了《平凡的世界》那一刻,把笔瞬间丢到窗外,失声痛哭。
那种感觉是思考抽干了身体,是思想瞬间得到了一种释然,是一种自我精神的解脱,一种被“自残”之后的快感。笔耕不辍的日子虽然叫他“灯油耗尽”,却换得了“有作者”的身份。
事实上,热爱是一回事,执着是另一回事,坚持到底是最终明确目标的总和。
04
作家张炜说过:写作对于作家应该是一次次难以遏制的、非得如此不可的冲动,是生命冲动的结果。
他说的很对,但是我更愿意在这后面加上一句“我愿意”。
我们不贬低任何一个积极写作的人,也愿意看到文学的各种盛况,虽然市场化需求让很多人
从写作改变了人生,别有用心之人也因为鼓吹写作而让更多人盲目跟风,甚至出现了“全民写作”这样的盛况,但实质上,降低了门槛是一种表象,让很多人像小学生写作文一样来看待写作,是对文学的一种亵渎。
我从不敢标榜自己是写作,只说自己是写手,码字工,于我这样的“无作者写作”,更多是因为敬畏文学,也怕自己在文学之路上亵渎了写作这两个字真正的含义。
不管是普罗大众还是真正的文学爱好者,都可以从事写作是毋庸置疑的,必定多样性的文学自然要有普及性的文学意义,但前提是必须是文学,是经得起沉淀、有价值的文学。
05
有价值的文学是能够留存和传世的,我们所说的“文以载道”本意是,就是用语言文字来表达传播正义的思想道论的。经典著作和不衰的作品,一定是被社会认可,被不断传播的。
郭沫若曾说:社会向文学提供素材,文学为社会提供价值。
当“无作者写作”在默默无闻的时候,他的文学社会属性不能凸显,为社会提供价值更是得不到认可,只能有一些小我利益,当有一天变成“有作者”之后,才是本位归真,呈现长久价值的最好方式。
“文学的快餐”吃多了,也会逆烦,虽然这种现象可能会存在一段时间,但实质上,越是不经过仔细“咀嚼”的作品,失去沉淀的机会越多,所以真正有水平的作者,经得住寂寞和孤独,守得住热情和执着。
好作品不止自己会说话,也会令懂的人说话,更会让这个社会替它说话。
不改变初心,坚持下去的写作者,把“无作者写作”当成历练,你一定要努力,即使很着急,也要沉住气,因为从“无”到“有”,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经得起摔打和沉淀淀的厚积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