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活的条条框框
生活中有很多约定俗成被我们视为理所应当,约定俗成的一定就是最好的吗?从没想过是否有更好的方式存在。有时有种感觉,我们好像在拼命的追赶着什么,唯恐自己落后了。
于是很多时候我们都不免过的有点焦虑。这段时间我也在尝试过慢一点的生活,我发现自己能感受更细腻的事物,感知也变得更敏感。
思维慢下来之后,不被生存过多的压榨自己的智力,于是就有多余的智力去感知之前从没感受过的感觉,生活是多维度的,它不应该只有一种标准,而是有着极其丰富和复杂的内涵。我们需要用力去打破这些困住我们思维的东西,去开启自我成长的另外一些可能性。
2. 如何对待时间
时间对于我们任何人而言都是稀缺的,你怎么使用你的时间?你把时间花在哪些方面?决定了你之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个道理不言自明。
一般而言,时间会被花在三个方面,沉湎过去,享受当下,投资未来。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直以为投资未来是最重要的一种方式。于是忽视了当下的享受,让自己过着苦行僧一般的生活,即使现在也有这种倾向,只是慢慢的变好了一些。
这本书提到,这三种方式,最重要的是区分使用的场景,在现实中“随需而变”。比如说你工作效率较高,显然投资未来是明智的选择。但如果休闲时还这样就有点没必要了,这时可以适当,注重当下的享乐,毕竟辛苦工作也是为了消费。
总结一句话就是,量化自己的投入和产出,量化幸福感等虚拟感受的价值,选择最具有时间性价比的做法,是最为明智的。
3. 平衡远期和近期
上文提到对待时间,要考虑性价比。可是时间分为长期,近期。那么考虑性价比时,也得考虑远期,近期。但是现实中又会出现一个问题,那就是远期,近期的目标不一致性。
比如说有的人攒钱买包,买车。而有的人攒钱买个小房子。包和车都属于消费品,基本很难从中获利,但是可以满足及时消费的欲望。买房是个很痛苦的过程,需要不断压制自己的消费冲动,攒钱付首付,之后还得控制欲望还月供。两项对比,有的人就选择消费品,但有些人能控制住自己,买具有投资,融资功能的房子。过个五年,十年,这两类人的财富等级就差了好几个层次。
对近期有利,未必对远期也有利。所以性价比,需要分开考虑。
最有效的时间使用,以远期目标为准,将远期目标具体化,场景化,转化到近期目标中。就能更好克服远期,近期目标不一致。
4.更值得做的事
远期,近期目标不一致,我们采取以远期目标为基准,再根据近期目标,具体场景,进行微调。
对于更具体的事情,作者根据收益值,大小、随时间衰减的程度,进行更精细的划分。
很显然,我们应该做收益高,衰减慢的事情。比如快速掌握,一门很少人了解,赚钱技能。不做收益低,衰减快的事,比如跟傻瓜论长短。做无谓的争吵。
那么对于,收益低,衰减慢,还有收益高,衰减快,应该如何选择呢?按照我们的远期目标,衰减速度更重要。如果我们总是从事,收益高,衰减快的事情,那么长远来看是没有什么,积累效应的。容易造成一事无成。
5.掌控时间的快慢深浅
时间不够用,是很多人的感受。所谓的“时间不够用”,其实是不懂得时间的使用艺术。
很多时间管理书籍,只是一味的在教我们,怎么变快。但是一味的变快,只会让我们心思变得浮躁,这对做事并没有什么好处。
时间有快慢,深浅之分。高质量时间,使用方式是慢而深,当你主动的投入到,所做事情中,你会获得极大的满足感。
至此,我们也就知道了,对于不需要深入的,简单的任务中求快,在仅需要了解的任务中求浅。在创造性,深度思考等行为中求慢,求深。
不重要,而紧急的事,可以选择性放弃;重要,而不紧急的事,可以认真的钻研。掌控住时间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