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麦大人
07
元好问对妻子的情义,这在古代文人中是很少见的。
结发妻子张氏是户部尚书张翰的女儿,两人婚后可说是夫唱妇随,举案齐眉。一起经历了甜蜜时光,也度过动荡的生活。
张氏因病去世后,伤心的元好问,填了阙情真意切的《三奠子》,悼念亡妻:
怅韶华流转,无计留连。
行乐地,一凄然。
笙歌寒食后,桃李恶风前。
连环玉,回文锦,两缠绵。
芳尘未远,幽意谁传。
千古恨,再生缘。
闲衾香易冷,孤枕梦难圆。
西窗雨,南楼月,夜如年。
下阙读来,让人百转千回,心生凄凉。同样都是悼念亡妻,这和苏东坡的《江城子》有异曲同工之妙。
数年之后,元好问续娶了小他二十多岁的毛氏为妻。
不久汴京陷落,他以俘虏的身份被押赴山东各地拘押,毛氏亦跟随他辗转各地,始终相伴。
元好问有感于毛氏的一片深情,吟诵了一首《自题》:
共笑诗人太瘦生,谁从惨淡得经营。
千秋万古回文锦,只许苏娘读得成。
有情有义的元好问,成为历史上为数不多的长情之人。
08
金朝覆亡已不可阻挡,但令元好问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国可亡,而史不可灭”,他要为后世留存一部金朝历史。
当初汴京被围城时,他曾向丞相建议以小书抄写国史一本,但当时兵荒马乱,哪有功夫去干这个事。
之后开始了流亡生活,他暗自准备记录着金史的研究工作。
“不可令一代之迹,泯而不传”以成为他的精神支柱,无论遇到多少困难,他都没有气馁。
重获自由后,举家回到阔别二十余年的故乡,其内心的激动是难以想象的。
乞得田园自在身,不成还更入红尘?
只愁六月河堤上,高柳清风睡杀人!
回到家后并没闲着,他还有更大的使命要做,他要为后世留存一部金朝的历史,以使这段文明不致湮灭岁月的尘埃里。
从此,他常年奔波于燕京、汴京、洛阳、太原、忻州等地搜集材料,凡是金代君臣们留下来的言论、事迹,他都认真进行采集。把听到的一点一滴都用小的字体记录下来,多达一百多万字。
历经二十余年的努力,元好问皓首穷经,终于完成了《中州集》和《壬辰杂编》等数部宏篇巨著。
《中州集》(其中诗2001首,词115首)是一部金代诗歌总集,收录了诗词2116首,意在“以诗存史”,开创了我国历史上断代诗史的新体例。
后来元朝丞相脱脱主持修撰《金史》,元好问的这些史学著作成为主要的资料来源。
《金史》被公认为良史,元好问功不可没。
09
1257年,命运多舛的一代文豪元好问溘然而逝,享年68岁。
巨星陨落,天空失色,大地同悲。
他一生最最看重的,还是那些诗歌。在弥留之际,他嘱咐后人墓碑上只题七个字:“诗人元好问之墓”。
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
早年有志于经世治国,壮年时曾自负“动可以周万物而济天下,静可以崇高节而抗浮云”。
他的诗词理论功底相当深厚,28岁时就写下了一部不朽评论集《诗论三十首》,提出自己独到的“以诚为本”的诗歌理论。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
在诗歌创作上,元好问以“丧乱诗”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对此,他曾自信地说:“诗狂他日笑遗山,饭颗不妨嘲杜甫”,敢于将自己与杜甫相提并论。
这些诗主要创作于金朝灭亡前后,山河破碎,生灵涂炭浸透于他的诗歌之中,具有史诗般的意味。
在《岐阳三首》中写道:
百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
岐阳西望无来信,陇水东流闻哭声。
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
从谁细向苍苍问,争遣蚩尤作五兵。
诗歌里文字,笔笔浸血,字字含悲,堪称杜甫之后现实主义诗风的又一代表。
其词则被誉为金朝一代之冠,继承了苏、辛的神韵,博采众长,兼有婉约、豪放等诸种风格。
五百年之后,清代著名学者赵翼,被元好问的事迹所感动,无比敬仰地为其题诗一首:《题遗山诗》。
身阅兴亡浩劫空,两朝文献一衰翁。
无官未害餐周粟,有史深愁失楚弓。
行殿幽兰悲夜火,故都乔木泣秋风。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这首诗完整地概括了元好问的一生,生逢乱世,壮志未酬,却意外地造就了他的传奇人生。
他是大唐之后,学唐一派诗人之中最有成就的。
曾国藩高度评价道:“元好问是自汉魏至宋金元之际,中国五、七言诗的黄金时代的最后一位大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