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儿女,父母们对绘本阅读都不陌生。一本好的绘本,就像一个好的童年伙伴,能给孩子带来无穷的乐趣。
但是怎样选择适合孩子的绘本,“国货”和“洋货”相比,真的只是绘画风格和印刷质量的区别吗?
用事实说话吧。
国货“毛毛虫”
小菠萝几个月的时候,朋友送了我们一个故事机,可以听儿歌、讲故事、学国学、听英语。很长一段时间,故事机是小菠萝最爱的玩具,里面的故事、儿歌引人入胜。
其中一个故事是关于毛毛虫的,大意是:
毛毛虫小的时候,别人都笑它说丑丑丑。毛毛虫不说话,只是默默地成长,最终变成了一只美丽的蝴蝶。
起初我以为是故事机的选材有问题,就把这个音频换掉,下载了其他的故事。巧合的是,后来,奶奶给小菠萝买了个能放音乐、讲故事的玩具手机,里面也有这个故事,内容一模一样。
看来,这个故事传播范围相当广,在网上随便搜一下,居然还入选了小学语文的阅读训练习题。
那么,这个故事给小朋友提供的信息是什么呢?
毛毛虫很丑;周围人的评价很差;
毛毛虫要自己努力,别管他人说三道四;
毛毛虫努力努力再努力,最后,嘭,一夜成名,让当初笑话、鄙视自己的人后悔去吧!
洋货“毛毛虫”
毛毛虫破茧成蝶是个通用题材,国外的绘本怎么描述呢?以艾瑞·卡尔的《好饿的毛毛虫》为例:
月光下,一个小小的蛋,躺在树叶上,一个星期天的早晨,暖暖的太阳升起来了--啪!--从卵壳里钻出一条又瘦又饿的毛毛虫。他四下寻找着可以吃的东西。
星期一,他吃了一个苹果。可他还是觉得饿。
星期二,他吃了两个梨子,可他还是觉得饿。
星期三,他吃了三个李子,可他还是饿。
星期四,他吃了四个草莓,可他还是饿得受不了。
星期五,他吃了五个桔子,可他还是饿呀。
星期六,他吃了一块巧克力蛋糕,一个冰淇淋蛋筒,一条酸黄瓜,一片瑞士奶酪,一截萨拉米香肠,一根棒棒糖,一角樱桃馅饼,一段红肠,一只杯形蛋糕,还有一块甜西瓜。到了晚上,他就胃痛起来!
第二天,又是星期天。毛毛虫吃了一片可爱的绿树叶,这一回他感觉好多了。
现在他一点儿也不饿了。他也不再是一条小毛虫了,他是一条胖嘟嘟的大毛虫了。
他绕着自己的身子,造了一座叫做"茧"的小房子。他在那里面呆了两个多星期。
然后,他就在茧壳上啃出一个洞洞,钻了出来……
他已经是一只美丽的蝴蝶了!
环境评价or自我认知
这是一本风靡中外、畅销了三十年的经典绘本,也是一本认知书、科普书、数学启蒙书,富有创意,视角独特,印刷精美,信息量大。
宝宝可以从中获得:星期一至星期天的概念;数数字;水果的种类;不同的量词;乱吃东西会吃坏肚子;毛毛虫会自己作茧当房子;毛毛虫最后变成了美丽的蝴蝶。
这一系列的过程,是毛毛虫尝试探索、经历挫折、反思调整、不断努力实现的。
这样一对比,其异自现。我们孩提时代耳熟能详的是一个励志版的逆袭故事:毛毛虫饱受嘲笑,但卧薪尝胆,默默努力,不在乎周围的眼光和负面评价,知丑而后勇,期待最后脱胎换骨,让世人刮目相看。
故事的主角毛毛虫是一个忍辱负重、勤奋上进的角色,它成长的环境里,充满敌意、嘲笑与否定。
可是,老美的看法大不相同,这是一个关于生命成长的故事,诞生、成长、吸收、消化、反思、积蓄、蜕变、破茧成蝶……
在整个过程中,没有同伴嘲笑,没有环境压力,有的只是对自己行为的反思与调整,和对个体生命成长的不懈追求。
毛毛虫这同一题材的不同表达,反映出中外教育理念的巨大差异。我们的孩子,从蹒跚学步、懵懂识字起,就被告知:环境很不友好,周围竞争激烈,同伴存在威胁,你要奋发图强,要忍辱负重,抵御同伴压力和来自这个世界的恶意。
事实上,这种同伴压力和环境恶意是客观存在还是主观臆测,不得而知,可以肯定的是,有了这种先入为主的判断,孩子逐渐学会警惕、防备与对抗,且这种理念贯穿在从小到大几十年的教育过程中。
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还能够轻装上阵、快乐成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