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次读徐则臣的小说,对他的语言风格和双线叙事手法已经很熟悉了。《逆时针》是中篇小说,讲述了主人公秦端阳和段总及其父母老段、老庞在北京的互动故事,探讨了家庭关系、代际差异以及人物在都市生活中的心理差异,展现了北漂一族的生存状态和心理波动。
我理解标题《逆时针》,除了指老段等一群人在公园逆时针倒退行走锻炼身体外,更多的应该是指老段老庞从老家来到北京后,他们的生活状态和在老家完全不一样了,因此他们在心理上也有很大的波动,一身本事无从施展的苦恼折磨着老两口,最终老段坚定地想回老家,车票都买好了谁知他却中风了。总之,好像所有的事儿都逆着他们的心意,这或许是小说的意蕴所在,我仅选取段总父母来北京后的生活谈谈我的理解。
段总父母老段、老庞来北京的目的很明确“来这里不是为了过日子的,天底下没有比看儿媳妇更大的事”。老庞放下行李,便急吼吼地想去看儿媳妇,儿子说人在医院里,老庞以为早产,急得想往医院飞,儿子说在医院保胎,还有半个月,老庞出了一口气,这段把一个关心临产儿媳妇的老婆婆刻画得栩栩如生。可是,老庞心里其实是不舒服的,因为她来之前是做足了功课的:其一、“把能搜集到所有针对孕妇的方子都写下来,煲汤的、进补的,当然还有保胎的。十六开大白纸整整写了六张”这下全白折腾了,因为到了医院她使不上劲儿!其二、后文提到老庞是业余接生婆,为了以防万一她带来了整套家伙“大刀子、小刀子,还有剪刀,磨得明晃晃的,一点儿锈都没有”,白搭了这整套家伙和她的接生技术;其三、老庞最惦记的、特意给儿媳妇准备的两只老母鸡,那是怎样的两只老母鸡?“单喂。要么到山上捉虫子给它们吃,要么在饲料里拌中药喂,老中医配好的方子。大补,既能保胎,又能下奶”。这两只老母鸡可谓精心饲养,投入了足够的耐心和爱心,当这两只老母鸡好不容易带到北京后,老庞煲好鸡汤给儿媳妇送去,结果被告知“我从不吃鸡”,老庞绝望极了。老庞一心想把最好的给儿媳妇,可是一件件好事貌似都那么多余,她心里该有多失落,一种满身本事无从施展的失落。
老庞做的这些功课很自然地成了无用功,她无奈地一一接受了,也没有怪儿媳妇,可见她是通情达理的,来了北京后,她和老段经历了哪些事情?
一、儿媳妇保胎期间,她俩去医院看望儿媳妇,可是不仅啥忙都帮不上,还老碍人家的事,去了三天后,儿子叫他们别去了。为了弥补父母,儿子让老两口去打扫房间,这让她俩很开心,老人家就怕闲着,可劲儿地干活才舒坦。
二、孩子生了后儿媳妇在医院住了半个月,这期间老两口精心照料,过得很充实开心。虽然儿媳妇坚持喝进口奶粉,老庞想不开,可是她也明白“你是来帮忙干活的,不是来拿主意的”;后来孩子取名,大名小名一个也没轮着老段,这让他放不下,面子上抹不开,“好歹几十年的知识分子”;再后来,儿媳妇请了懂厨艺懂育儿的年轻保姆,老庞也解放出来了,这一解放难免闲下来,失落再次袭来。
三、老段习惯逆时针倒退走之后,好像适应了北京的生活。可是,“两只鸡事件”后,他想回去了。在一次倒退走时,他摔倒了休克了,儿子把他送到医院打点滴,他再次表示要回家。儿子拗不过他,给他定了票,可是临走时他却中风了,开篇明确说老段“一看就是好身板”,这是在暗示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