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和他分手了。
回到家,看到他换下来的衬衣还没带走,习惯性地就扔到洗衣筒里。
涡轮一直在转,和心里深深浅浅的往事一样……
衣服晾干了,她不由自主地拿起来,放在脸旁,好像要留住什幺似的。
——即使是XX洗衣机,也洗不掉记忆的味道。
这是我从前刚进广告行业时,接触到的一支台湾电视广告。时隔多年,仍记忆犹新。视频找不到,只能用文字大致描述。
我个人喜欢的台湾电影大多也是如此风格。
不张扬、不狗血、不人为高潮,只是不疾不徐,低吟浅说,尽力还原生活的底色。偶有暗流,但观影者唯有真正沉下去,才能一窥其汹涌。
今天要安利给你们的这部《百日告别》亦如此。
林心敏(林嘉欣饰)与未婚夫仁佑面对繁琐的婚礼准备工作;同一个城市中,张育伟(五月天吉他手-石头饰)和妻子晓雯喜迎即将出生的小孩。
一场连环车祸,心敏、育伟失去了亲密的另一半。平淡贴身的如常,一瞬间成遥不可及的幸福。
.曾执导过《九降风》、《星空》的导演林书宇于2012年失去妻子后,经历了一段很长的低潮期。就是在这个慢慢走出来的过程当中,有了影片故事的构思,给了林书宇莫大的温暖和抚慰。
林书宇认为把这个故事写出来、拍出来可以给到其他人同样的温暖和抚慰,而且这对他自己来说,也是一个告别仪式。
而我最爱的林嘉欣,在片中的表演,不仅没有让我失望,甚至超出了我的预期。
她静默、她隐忍;
她握紧拳头、她无语凝咽;
她哀而不伤、她抽而不离;
她在笑与哭、木然和生动之间的切换自如, 均给出了教科书般的表演。
十几年前,邂逅她的电影处女作《男人四十》,她笑起来连眉梢和嘴角都弯弯的样子,让我第一眼就上了瘾。
而现在她已为人母,青春不再,我却发现,不仅她的笑,连她的悲伤或者平静,都同样让我上瘾。
在我印象中,最近几年的台湾电影女性角色里,只有2012凭《女朋友、男朋友》同样获得金马影后的桂纶镁可以与之相提并论。
电影以传统法事的行进为时间轴,从头七到百日。
故事的两个主角除了法会上会相遇,没有太多交集。两条线分开叙事。
石头沉浸在丧妻的大恸中,像一块随时迸发的火山岩。
他查到仁佑的电话号码,想打过去发泄,不料仁佑的妈妈在电话那端的悲伤让他顿时失去了发力点,因为他无法再向一个丧子的母亲去抱怨什么。
他将妻子生前弹奏的钢琴推进储藏室眼不见为净;
向晓雯生前的教友咆哮;
跟其他女性上床寻求短暂的安全感;
在风中狂奔呼喊……
而心敏自疗的方式则更加收敛和克制。
她在每个人面前强装镇定。
面对妹妹的担心说着“没事啦”;
即使在患有严重老年痴呆,根本记不住上一分钟的事情的父亲面前,也只是像说别人的故事一样,淡淡的说出“仁佑走了”这四个字,淡得让屏幕外的我心碎。
只有独自一个人时,她才不用掩饰悲伤。
看着仁佑最喜欢的漫画书,笑着笑着就哭了;
照着他留下的食谱做菜,也不知嚼在嘴里是什么滋味;
去独自完成两个人没来得及实现的蜜月美食之旅;
酒店check in时递上两个人的护照;
用另一床被子堆成人的形状,假装可以抱着仁佑入睡;
跟着那本他精心DIY的美食攻略一家家去寻找;
还像完成作业似的认真地给每家店打星;
直到不知不觉,已经到了攻略的最后一页。
回家后,将仁佑的衣物整理好送到他弟弟家。
看到他在屋里偷偷穿上哥哥留下的衣服,再也忍不住,两人紧紧抱着一起,让眼泪畅快地流,但仍然是安静而无声的……
最终,石头选择了以坚持和延续来自愈。
他去听晓雯生前学生的钢琴演奏会;
一家家找上门,去偿还妻子离世后完成不了的课程多出来的学费;
还把藏起来的钢琴又推了出来……
那张甜美的脸,两人在琴前偎依着的温暖,还是时常在梦中浮现。
但好好活下去,应该才是她最想看到的吧。
而心敏还是做不到放下。还是忘不了仁佑那厚实而有力的怀抱。
于是安静淡然的用安眠药甚至杀虫剂做调料,为自己做了一顿最后的晚餐。
但或许还没到结束的时候,她最终死而复生了。
收拾好心情,她去到高雄,探望仁佑的国中老师。
听着老师讲他过去调皮捣蛋的点滴,她会心地笑;
但看到仁佑年少时为了安慰老师失去女儿写下的卡片,还是忍不住大滴大滴地流泪。
当年他用幼稚的笔触写下的“花开花谢终有时”,好像冥冥中注定,在多年后也用来解开爱人的心结。
百日终于到了。
全黑的画面上打出几行白得耀眼的字:
此日为卒哭祭
至此之后 不能再哭
而接下来那两行字,也似乎在喻示着什么。
如光在影之中 如喜在哀之中
做完最后一场法事,下山的车上,两人又坐到了一起。
或许彻底走出伤痛,还要很久很久,但阳光塞进车窗,打在脸上。我们知道,那一天,终将来到。
悲伤的词人林夕曾写下了这样的无可奈何:
相聚离开 都有时候
没有什幺会永垂不朽
不止死别, 生离亦如是。
PS:电影中还有两个很有意思的暗喻。一则是关于澳洲绵羊的故事;一则是冲绳老奶奶爬坡时跟心敏说的话。这里就不剧透了,等你们自己去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