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抽刀断水
【释义】抽出刀来要斩断流水。比喻无济于事,反会加速事态的发展。
【出处】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谢朓(tiǎo),字玄晖,南朝著名诗人。出身名门,与“大谢”谢灵运同族,人称“小谢”。少时就有文名,二十岁步入官场,宋明帝建武二年(495年)任宣城太守,此间创作了大量的山水诗歌,诗风清丽秀逸。后又入朝为官,因身陷残酷的宫廷斗争,被诬入狱,死时年仅36岁。
为什么要介绍谢朓?因为李白崇拜他啊!
崇拜到什么地步?据晚唐文人冯贽在其《云仙杂记》一书中所载,李白在登上华山南峰时,曾发出如此感叹:“此山最高,呼吸之气想通天帝座矣,恨不携谢眺惊人句来搔首问青天耳”。
要抒情了,首先想到的是谢朓的“惊人句”,可见谢朓其人其诗在李白心中的位置。
大概李白也觉得自己和谢朓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出身好,才气高,诗风接近,有宏伟抱负但却难以施展。
谢朓写过《玉阶怨》:
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
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
李白也写过《玉阶怨》: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表面上写的都是宫怨,但谁能说里面没有包含着诗人的委屈和不满呢?
天宝三年(744年),李白自京城被赐金放还后,他看似走得很洒脱,实际上却是真的不想走,但宫廷太黑、太脏、太压抑,哪又能容得了他那张狂的个性?正如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离开长安后,就开始在各地漫游——河南、山东、扬州、金陵、吴越、庐江、幽州、邯郸……
天宝六年(747年),李白来到了金陵,并开始在这里留居。两年后的一天晚上,他登上金陵城西楼,看到月光下的江水,他想到了谢朓的“澄江净如练”的诗句,于是写下了《金陵城西楼月下吟》一诗:
金陵夜寂凉风发,
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
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
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
令人长忆谢玄晖。
浊世纷乱,知音难觅,所以李白只能从一向敬慕的谢朓那里寻找寄托了:“古来相接眼中稀”、“令人长忆谢玄晖”。
“澄江净如练”,是谢朓那首《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的句子,写这首诗时,谢朓正在宣城当太守,因为有了宣城为官这段经历,所以,谢朓又被人称作“谢宣城”。
天宝十二年(753年)秋,宣城长史李昭写信邀李白去宣城玩。李昭是李白的堂弟。
看在自家兄弟的面子上,李白欣然来到了宣城。当然,李白也是奔着“谢宣城”而去的。
宣城有好景,也有谢朓生前留下的多处遗存,来到宣城的李白,想必会沿着谢朓的足迹去寻寻觅觅吧?
李白住在敬亭山下,经常会效仿谢朓去各处游览作诗:“我家敬亭下,辄继谢公作。相去数百年,风期宛如昨。”(《游敬亭寄崔侍御》)
谢朓在宣城期间,曾在各处建了好多的亭台楼阁,在宣城的城北,建有一座“北楼”,后人为纪念他,也称北楼为“谢公楼”。李白经常登上北楼,一为欣赏不远处的敬亭山风景,也为怀念偶像谢朓。
来到宣城后的第二年秋天,李白再次登上北楼,写下了《秋登宣城谢脁北楼》一诗: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有时,李白也会把来访的朋友带到谢公楼上,一同把酒,叙旧或抒怀。有时,他也会在谢朓楼不远处的谢公亭去送别友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秘书省校书郎李云也来了,李白见到这个来自长安的远房叔叔,自然是既感亲切,又心生慨叹。 慨叹的是自己竟然已离开京城十个年头了,曾经的雄心壮志,曾经的风华绝代,曾经的快意人生,转眼间都成了浮云流水,剩下的只有无尽的空虚和烦忧。
那日,李云要回京了,李白在谢朓楼上摆酒宴为之送行。临别时,李白动情地吟出了这首《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
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
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
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
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
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
明朝散发弄扁舟。
——昨日已远走,留也留不住,留下的只有乱人心思的各样烦忧。秋风中,北雁南飞,面对楼外美景,让我们尽情痛饮吧。叔叔你的文章既有建安风骨,又有谢朓的清丽。我们俩都是性情中人,都有着上天揽月的豪情。但抽刀断水,水只会流得更欢,举杯消愁,酒醒后愁思只会更浓。人生在世,总会有太多的不如意,不如干脆放掉一切,放浪江湖去吧。
说是这样说,但要李白彻底地“散发弄扁舟”去,他又是不会甘心的。
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那颗不安分的心又开始蠢蠢欲动了,他在想法避难的同时,也在寻觅着在这乱局中建功的机会,结果一不小心就上了永王李璘的贼船,差点将自己送上了不归路。
肃宗上元二年(761年),经受过牢狱之灾和流放之苦的李白,再次来到了宣城,年已花甲的他又登上了熟悉的敬亭山。山依旧,景如昨,但李白已不再是那个豪情万丈的李白了。看着天上的飞鸟和白云,李白陷入到了深深的孤独中: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谢朓也曾写过一首《游敬亭山》的诗,诗的最后两句是:皇恩既已矣,兹理庶无睽——皇恩既已远去,那么我从此寄情山水间,该不会有什么过错吧?
在同一座山上,李白和谢朓,两个不同时代的人,想到一块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