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信奉“儿孙自有儿孙福”吗?
这两年总是听见别人说,瞎忙活什么,我可做不到你这样,儿孙自有儿孙福,你做了那么多,不该长啥样还是啥样!
我不敢苟同。
于我来说, 教育孩子就是尽力而为,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精神文化方面,另一方面是经济文化层次。也就是你尽自己可能提高两方面的能力,身教胜于言教。如果已经尽自己所能,那么接下来才是儿孙自有儿孙福,船到桥头自然直。他是一种无奈之下的安慰。但是如果你什么都不做,就这么说,那我认为这是一种敷衍。如果从积极的意义来讲,船到桥头自然直,和儿孙自有儿孙福是一种豁达。看透之后的一种豁达,开朗。从消极的角度什么事你不做任何努力的情况下,儿孙自有儿孙福。那么就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你个人提供给他的基因和一些基本的生活影响。基因以外的助力就是后天对他的影响,也就是说看他的造化。
父母对孩子的一种能力。首先是两种,一种是经济,就是说以每个人都很有钱,但是愿意把这个钱投资到孩子身上的人能占多大比例;愿意投资孩子身上能取得好结果,猜到会得到的好结果的比例或者是明明知道差不多,但是还会努力的去尝试为孩子付出所有的比例。
精神方面来讲对这个社会的认知或者是自己的意识层次的深度会极大地推动孩子。简单来说,比如在农村,你什么都不会,关注孩子最多的就是孩子在学校里听不听话,作业有没有全部写完。但是有一定深度的家长会关注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听课习惯,记录习惯,然后帮助、引导孩子去发现更好的习惯去帮助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像他们这样关注的孩子,以后成长的结果可能也是截然不同的。
这里所说的对孩子来说,父母的尽力就是直接在一经济方面。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取得一个好的经济基础,并且以此为经济基础,为孩子提供一个好的环境。孟母三迁就是典范。当然他主要讲的是环境,但是在现代社会‘三迁’你得有经济基础啊。
举例来说,现在的留守儿童比较多,基本上是隔代教育。有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就会可劲的给孩子吃好穿好,尽到养的重任;但是在育这一块就差强人意了,一方面是本身文化层次有限,另一方面隔代溺爱较重,那最终的结果就是养育养育,只养不育。
所以父母要做的不仅是要做好自己挣钱,另外尽可能的做到最起码要比周边的爸爸做得好一点。这样孩子的幸福感可能会跟城市孩子的幸福感是相同的。幸福感它是一个虚的东西,它不是量化的,孩子的自身感觉依然觉得自己爸爸妈妈是100分。打个比方,如果说邻居家孩子的父母一年回来一次,但是如果你的爸爸三个月回来一次,这样你已经比周边的爸爸强很多。孩子的幸福感很强烈。幸福感来源于自己的比较。
你想为孩子做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