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宋元山水意境
一、缘起
若说雕塑艺术在六朝和唐达到高峰,山水绘画的高峰则在宋元。
禅宗思想的大兴,士大夫阶层的崛起,审美情趣由具体的人事、仕女牛马转到自然对象、山水花鸟。
中国山水画的基调便是人与自然的愉悦亲切和牧歌式的宁静。
二、无我之境
整个中国画的美学特色:不满足于追求事物的外在模拟和形式,要尽力表达出内在风神,这种风神又要求建立在对自然景色,对象真实而又概括的观察,把握和描绘的基础之上。首要便是“气韵生动”。
北宋时期山水画,客观而整体地描绘自然,观赏者“可游可居”,思绪自由而宽泛,是高度发展了的“无我之境”。所谓“无我”,不是说没有艺术家个人情感思想在其中,而是说这种情感思想没有直接外漏,主要通过纯客观的描绘对象,终于传达出作家的思想情感和主体思想。代表人物为董源和范宽。
三、细节忠实和诗意追求
从北宋至南宋,“无我之境”逐渐向“有我之境”推移。
对细节真实的追求成了宫廷画院的重要审美标准,工笔花鸟成为独步一时的艺坛冠冕,另一审美情趣则是对诗意的极力提倡,画面的诗意追求,开始成为中国山水画的自觉的重要要求。
“剩水残山”的马远、夏圭为代表,北宋时浑厚整体全景的山水变成南宋精巧诗意特写的山水,逐步进入“有我之境”。
四、有我之境
元四家中的倪云林是“有我之境”的代表,元朝时“文人画”正式确立。
“文人画”的基本特征,首先是文学趣味的异常突出,其次在文人画家看来,绘画的美不仅在描绘自然,更在于描画本身的线条色彩,即所谓笔墨本身,笔墨本身的审美意义是自然界所不具有的。画上题字,作诗,也由元画大兴,水墨画压倒青绿山水,居于画坛统治地位。
“有我之境”的重点不在客观对象的忠实再现,而在精炼深永的笔墨意趣,只在如何借助某些自然景物景色,以笔墨意趣来传达艺术家的主观心绪观念。
唐诗宋词元曲,诗境深厚宽大,词境精工细巧,但两者均重含而不漏,神余言外,使人一唱三叹,玩味无穷,曲境则不然,它以酣畅淋漓,直率痛快为能事。诗多“无我之境”,词多“有我之境”,曲则大多是非常突出的“有我之境”。
雕塑的三类型,诗词曲的三境界,山水画的三意境,有某种近似相通的普遍规律。
第十章 明清文艺风潮
一、市民文艺
汉代文艺,反映了事功、行动,魏晋风度、北朝雕塑表现了精神、思辨,唐诗宋词,宋元山水展示了襟怀、意緖。
以小说戏曲为代表的明清文艺所描述的,却是世俗人情。
小说、戏曲、版画,相当全面的构成了明代中叶以来的文艺基础。
二、浪漫洪流
明代中叶以来,社会酝酿着重大的变化,反映在文艺上是一种反抗思潮。
李贽是这一浪漫思潮的中心人物,他自觉的创造性的发展了王阳明的心学,不服孔孟,宣讲童心,大倡异端,揭发道学,提倡讲真心话,反对一切虚伪矫饰,主张言私言利,成为由下层市民文艺到上层浪漫文艺的重要中介。
“公安派”的三袁兄弟的作品中,清新朴素,平易近人的特点十分鲜明。唐伯虎、归有光、《西游记》、《牡丹亭》等作品中,反映了近代解放气息的浪漫主义思潮。
三、从感伤文学到《红楼梦》
清初资本主义因素被全面打压,康雍乾时期,巩固小农经济,压抑商品生产,全面闭关自守的儒家正统理论,成了国家的指导思想。作为明代新文艺思潮基础的市民文艺不但没有再发展,而且还突然萎缩,上层浪漫主义则一变而为感伤文学,《桃花扇》、《长生殿》和《聊斋志异》,则是这一变易的重要杰作,这种人生空幻的时代感伤,甚至也出现在纳兰词里。
浪漫主义、感伤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是明清文艺思潮的三个不同阶段,在文艺领域,真正作为这个封建末世总结的,要算中国文学上的无上珍宝《红楼梦》了,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
四、绘画与工艺
明中叶,仇英的院体青绿山水和吴派沈周、唐寅、文征明等,接近世俗生活,采用日常题材,笔法风流潇洒,相当于文学中的市民文艺和浪漫主义;
明末清初的朱耷、石涛,直接抒写强烈的悲痛愤恨,相当于文学中的感伤文学阶段;
清中期,扬州八怪的花鸟绘画,进一步发展感伤主义,讲求锋芒、遒劲、古拙,通过异常简略的形象,表达出异常强烈的个性感受,笔墨情趣成了绘画的核心。也可说是相当于文学思潮的第三阶段——批判现实主义的个性反抗。
建筑在明清发展不大,雕塑则高峰早过,音乐舞蹈已融化在戏曲中,唯有工艺尚可提高,瓷器一直是中国工艺的代表,在明清发展到了顶峰。
结语
艺术仍有其客观发展规律,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时,与物质直接相关的如建筑、工艺、等便昌盛发达。社会动乱,生活困难时期,某些艺术部类如文学绘画,却可相对繁荣,因为它们少依赖于物质,而可以作为与黑暗现实对抗的工具,哲学思辨也更为发达,因为时代需要探索前景。
艺术是永恒的,一方面,每个时代都应有自己时代的新作,从而多姿多彩,另一方面,人的心理结构具有继承性、统一性,所以今人仍然会与古典作品产生共鸣。
美作为感性和理性,形式与内容,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与人性一样,是人类历史的伟大成果。
俱往矣,美的历程指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