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台高阁,幽影无踪
大家好,我是云影
手段与功业一样伟大
上一章说了舜流放了尧,后来立尧之子朱为帝,紧接着又设计套路驱逐了丹朱,达到了自己加冕称帝的目的。
接下来这一章,主要讲述的是另一位现学现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高手——禹。
西方人认为君权神授,但是东方文明,从来都不信虚幻,天下是有德者居之。德,不仅有文德,也有武德。
禹的父亲是鲧,正儿八经的黄帝之后,而当时的舜,身上有一半的血统来自东夷。所以,二人,从一开始鲧就不服舜,当然,他也是一个及其有能力的人。
当年的九州,洪水滔天,民不聊生。因此就有了治水之说,但是共工治水,失败后,水势更大,结果被赐死谢罪。虽然,后来各个头领都想要彻底治理水患,可惜,这个烫手的山芋,没人敢接。理由很简单,靠水吃饭,靠水发家的共工氏都捐躯了,其余外行只能是噤若寒蝉。
这时候,对舜来说,水患必须得治,鲧,必须得打压。于是,派鲧治水,这是个一举两得的事情。而此时的鲧,刚好需要建功立业来刷存在感,如果治水成功,那么帝位就会成为自己的囊中之物。所以,鲧很爽快的接受了舜的赌局,只可惜,现实是残酷的。鲧依然,治水失败,舜借此杀了他,从此除去了一个政敌。
俗话说,斩草除根,舜面对水患的扩大,就严令鲧之子——禹,继续治理水患,治不好,依然就是杀头。禹,这个人,不会种地,不会放牧。就喜欢交朋友,研究前人留下来的东西,所以他人脉广,够聪明。当这个不得不接的任务下来之后,他的朋友们陆陆续续的带着一大堆关于治水的资料到了他家,和他一起抗大任。(看看人家这交情,这才叫哥们义气)
在众多前人失败的资料中,禹和他的伙伴们,总结出了一条新路“疏”,也就是多挖河道来疏散众多的堰塞湖。
选择对了,结果必然就对了,经过若干年的努力,九州洪水终于百川归海。从此中原大地,沃野千里,良田不绝。在整个治水的过程中,禹和很多的部族共进退,结识了很多的部族首领。等到洪水退却,他再次回到帝都的时候,他的人望和功业给他戴上了无比璀璨的光环。舜已经老了,退位指日可待,但是,有一个年轻人——伯益,他的治国能力也很是出众,受到了国人和贵族的一致赏识。更重要的是,他是舜扶植起来的人物,当然他和舜一样,都有一半的血统来自东夷部落。
此时的禹,深刻的感受到,舜依然是不愿意给他的家族出头的机会。这时,有一个部族首领说:“既然,舜能流放尧,驱逐朱,自立为帝,你为什么不效仿呢?”此话,如同醍醐灌顶,于是,周密的计划随即展开。
过了不久,有熊氏部落给舜进贡时说:“南方大山中,山体崩裂,上面露出了祖先的遗训,上面祥瑞浮云遮眼,我们的首领希望能和帝君一同祭祀。”此时的舜,已经是将近百岁的老人了,身为帝君,他也变得骄纵和自负。于是,便不假思索的答应了。
后来,这位百岁老人,在南巡过程中,生命终结在了苍梧之地。史书记载:舜年百,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
此时的伯益,羽翼未丰,只能让禹继承了帝位。但是,伯益,依然掌管着治民和管理的权利。禹,利用欺骗,把舜骗到了南方脱离中央权力中心,并且借助自己在南方的势力囚禁了舜(也许是暗杀),直到舜死亡,公布消息。同时,在继承帝位后,更加亲近伯益,并表明,会按照舜的意愿,等自己卸位后传位给伯益,以此来证明自己即为的合理性。
虽然,禹表明了对伯益的态度,并且把治民和刑诉大权交给了他。但是,禹却把管理军队,训练军队的军权交给了自己的儿子启。
读者们,大禹这样的安排,你们看出来,谁是下一任继承人了吗?
(沉香册,云台浮屠论不休
青灯卷,高阁深锁无人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