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经典《大学》学习录:2(根据康熙皇帝听课讲义《日讲四书解义》整理)
《大学》一篇,在古代是专为帝王学习而用的,也就是为帝王“立学垂教之法”。孔子将《大学》详细的加以整理汇编,条理分明的展示给了世人。后来,孔子的学生曾参又将它分为十传来解释此篇文章,规模广大细致,本末无有遗漏之处,章节目录详细明了,从头至尾都有条不紊,是初学者的入德之门。而它最深的理论则是内圣外王,所以称为“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一章是曾子转述孔子的言论,是修正自己,治理天下的最重要方法,称为经文,是《大学》此书的纲领,而这一节又是经文的纲领。
孔子说:“道在人的一身,而能将此道放大至天下国家者,是大人之学。”(大人之学就是大学。)大人为学之道具备三种德:天所赋予人心是至虚的,它不会被一丝毫的事情所累;天所赋予人心是至灵的,它不会被一丝毫的事情所遮蔽;天所赋予的人心包含着众理而能应酬万事,所以这三种德合称为明德。这个德原本是清净光明的,可是人在出生之时,由于得五行之气的不平衡,被气所限制,出生之后又被种种私欲所蒙蔽,则造成本来清净光明之德,变为昏暗。然而毕竟人本体之德的光明犹在,它必然会因为人所具有的仁、义、礼、智、信其中的一项完全显露,而能致力于使光明恢复其本来状态,然后达到至虚至灵的全体境界,这样方才是根本之学。所以大人之学在“明明德”。
然而所谓的“明德”,乃是每个人所共同拥有的,并非是我私有。所以当自己之德恢复光明以后,更要推以及人,使天下人都能恢复德之光明。用心用行动去鼓舞振作,使天下百姓具有此德者,都能去除污染而能达到大同之治的境界,这样方是有用之学。所以大人之学在亲民,也就是新民。
然而此“明德”、“新民”,当然有它的极限,在它广大的本体中,既无法增又无法减而使本体产生变化,这就是所谓的至善。大人之学是不可以只顾眼前那种得过且过的自足,也不能半途而废止。自己之德,必须无有丝毫不明,百姓之德必须无有丝毫不新,这些都要停止于至善之地的境界里,又能安守于此境界不迁变,这样方才是有成就之学。所以,大人之学在止于至善。这就是修正自己,治理百姓的全部功夫,内圣外王的重点所在。
盖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三点,本是千百圣者以心传心的微妙秘旨,孔子特地在此取出,而将它呈现于世间。刻为纲领,分为条目,灿烂的光明蕴含其中,而经纬又贯穿于始终。治理国家倘若能用心研究于此,身体而力行之,则治理天下就不会困难了。
张居正讲:大人为学之道有三件: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第一件是明明德,前面的明是用功夫去明了的明,也就是下功夫明了这个“明德”;明德是人心至虚至灵而又不昧,具备众理而能应酬万事的本体。但是人有生命以后,由于生命是气的作用而形成的,而生成生命的气的不均衡导致气的受限这个因素,从而让这个明德从人的一出生就存有缺陷;第二个因素则是此明德被后天的物欲所蒙蔽,这两个因素致使虚灵不昧的明德有时变的昏暗不明。所以必须通过在学问上下功夫,冲开气的拘束,克去物欲的蒙蔽,让心的本体恢复依旧的光明,比如镜子蒙了一层灰,用布将它擦干净一样。这样才是有本之学,或者可以理解为是为学的根本,所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第二件是亲民。亲字,当作新字,是鼓舞作兴的意思,有激励振兴的含义。民,指天下的人。天下的人都有这样的明德,只不过这明德被习俗污染坏了。我既然明白了明德,就应当让天下人都要明了这个明德,激励他们并使之振兴,让他们都能去除旧的污染,也都能恢复其本来清净光明的明德。比如衣服弄脏了,洗过后象新的一样。这样才是有用之学,所以大学之道,在新民。第三件是止于至善。止,是安住于某处不迁动的意思;至善,是事情最当然之理。大人明了自己的明德、激励天下之民恢复其明德,做这些事时,不可让自己马马虎虎敷衍了事,务必使自己的明德无丝毫不明,务必使天下之民无一人不新,到那最理想的地方,方才止住;比如象回家一样,必须走到家里才停住,这才是学有所成,所以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这三件事,在《大学》里,好比渔网有绳,衣服有领,乃是学习者的当务之要,而负有天下之责者,尤其要细心研究。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