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冬吴,提到禅宗要义,即饿时吃饭困时眠,行走坐卧,皆是禅修。我刚好一个相反,永远是一心二用的状态。
我曾经跟秀老师探讨过,我往往一心二用的时候能出状态,思路活,反应快。我心里想的永远不是手上正在做的这件事儿,手上正在进行的活儿永远要留到下一刻去琢磨,所以旁观者都觉得我不认真。
我该打打坐,修修禅,在其位,谋其政,在其时,行其事。
存照:跟李菠萝的部分合影,排名不分时间先后
存档:2005年左右写的文章,今日重新输入电脑,增补了一处。
尊重儿童,还习作以童真本色
童真是什么?童真是“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的天真与烂漫,是“忙趁东风放纸鸢”的急切与贪玩,是“笑问客从何处来”的单纯与鲁莽,是“溪头卧剥莲蓬”的自由与可爱,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自信与勇敢,是“为赋新诗强说愁”的矫情与直白……儿童是习作的主人,他们是一群有着独特认知习惯、情感走向、思维规律以及特定表达方式的个体。然而,在当今的儿童习作中,我们看到的大多是与这个年龄不匹配的成熟与老到,或立意高远,或言辞华美,或见地独到,技巧纯熟、文质兼美,却单单少了专属于儿童本身的那一份“真”。
习作是属于儿童的,同时也是为儿童的成长服务的。只有用儿童的眼光打量世界,用儿童的心灵体验世界,用儿童的语言描述世界,习作才能焕发出“真”的光彩;同样,只有这样无拘无束地对童年进行书写,儿童才能过上真正的童年生活,拥有更加舒展、更加自由的生命。因此,我们应把儿童的习作从成人霸权中解放出来,还儿童习作的自主权,尊重儿童眼里、心中的世界的本相以及描述事件、表达渴望的特殊方式,才能让儿童和习作重新相遇,让童真在习作中尽情绽放。
1、 尊重儿童心里的世界
在儿童心中,有一个和成人所见的完全不同的平行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猫是狗的妻子,青蛙是被施了魔法的王子,小树可以互相轻声问候,黑夜是一件巨大的披风……这些美妙的想法看似荒诞,有的甚至严重违背了自然规律,但这就是可贵的童心,是儿童才有的丰富情感作用下的独特感受。我们要充分地尊重儿童的这些想法,并尽量地创造机会让他们天马行空地想、天花乱坠地说、天方夜谭地写。
笔者曾亲历一堂特殊的教研课。一位教师正在上公开课,有一位不速之客突然闯进了教室,打乱了正常的教学,那是一只羽翼尚未丰满的小小鸟。如果是家常课,教师大多会终止当下的课堂,让学生自由观察与表达。然而,这是一堂有十余位听课者的公开课。可贵的是,这位教师依然选择放弃自己精心准备的教学内容,将这只小鸟作为课堂的焦点,引导学生观察并且想办法拯救它。她首先让学生猜测,小鸟为什么会误闯教室;再请学生转变身份,站在小鸟的角度揣摩它此刻的所思所想。儿童与小动物之间,有一条随时可以开放的隐形通道。“求求你们,别伤害我,我、我、我害怕!”“妈妈从来没有教过我怎样对付这种情况,是该装死吗?他们看上去智商不低。是要拼命吗?不行,我这是以卵击石。我不能慌,要淡定,以不变应万变……”“这群人盯着我看,他们到底想怎么样?他们还在念念有词,他们在说什么意思?唉,只怪我没有好好学外语,一句都听不懂啊!”……然后,指导大家以最轻盈的动作把四面门窗全部打开,打开书,安静地阅读。小鸟就在这样安全的气氛中,独自扑腾着找到了自由之门,这时,教室里一片欢腾。“小鸟终于离开了这里,当它飞向蓝天的那一刻它会想什么呢?它回到家又会怎么跟妈妈讲述今天的离奇经历呢?我知道你们一定有特别多的话想说,接下来的时间,就让大家尽情写作。”教室里又是一片欢呼。
这就是尊重,尊重儿童心里的世界:在他们看来,这只小鸟的安危远比那些听课老师重要;此刻表达的需要远比学习这篇课文强烈。而这位教师,基于对儿童的了解和尊重,给出了令人敬佩的选择。这样的课堂,这样的话题,这样的习作,必定是生命涌动的。
2、 尊重儿童眼中的世界
在儿童眼中,他们的生活每天都在发生着让他们激动不已的变化:同桌的女生戴了一只好看的新发卡,爸爸今天早晨起床的样子好笑极了,老师上课的时候对我微笑了一下,我种的月季开花了,他考了一百分而我没有……这些零碎的小事,当它们呈现在本子上的时候,我们不能一概地用“有意义”或者“无意义”来区分,因为可能在某个儿童的心中,她家的一只小猫弄丢了铃铛远比附近新建了一个漂亮广场更令她关注。尊重儿童眼中的世界,是教师解读学生习作、走进学生心灵的必要前提。
笔者曾读到一篇题为“我的美术老师”的奇特的习作:“……陈老师的行为有些奇怪,她偏爱大号的蜡笔。当我们都用三块钱一盒的蜡笔,她偏要买六块钱的;当我们买了六块钱的蜡笔时,她偏偏买的是十二块钱的。陈老师真是与众不同啊!”这就是儿童的逻辑、儿童的观察,真实而诚恳得让人既想笑,又感动。笔者没有用“有没有另一个印象深刻的故事”之类的语言去启发他,而是继续跟他谈论蜡笔,没想到他连蜡笔的牌子、蜡笔的包装、哪支蜡笔用得最快等细节都记得清清楚楚。“你怎么能记得这么牢呢?”“因为有一次我没带蜡笔,陈老师就把她12块钱一盒的大蜡笔借给了我,还给我打了优星呢!陈老师真的不小气的!”多么完整的一个故事,难怪她能这么深刻地记住老师“又贵又大”的蜡笔呢。
美国童书作家山姆·史沃普在《我是一支会写作的铅笔》一书中,记录了他指导一群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写作的故事。他每次会带着一个孩子,尊重他(她)的选材,启发他(她)一点点地描述出事件的全部面貌。在史沃普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手里的铅笔成为开启写作魔法的钥匙,爆发出了独特且令人期待的天赋与才能。假如不从儿童看待生活、看待事物的角度出发,我们便无法把握儿童内心真正需要我们唤起的清晰的脉动,便会可惜地失去一个又一个了解儿童、帮助儿童的机会。而这份首当其冲的尊重,则会为我们赢得儿童的信赖,也获得走向他们的世界的通行证,从而更好地与之沟通、碰撞、应和,让习作更好地发生。
3、 尊重儿童笔下的世界
大凡看过儿童画、儿童泥塑作品的人,都会清晰地感受到他特有的风格:变形的人脸、夸张的线条、扭曲的造型、明亮得近乎刺眼的色彩,然而这些元素组合在一起却给我一种无法用语言描述的亲切、自然、质朴与舒畅。这说明,儿童自有他特有的表达方式。作为描述世界、表达感受方式之一的习作,同样也会有属于儿童自己的话语习惯,看似荒诞却童趣盎然。因此,对待儿童习作中的语言大可不必太过于讲究规范、强求“优美”,就像儿童画儿童雕塑不必太讲究笔法、构图一样。我们应该把语言文字锤炼与沉淀悄然移到生活和阅读中去,对习作多一些宽容,多释放一些童真的色彩。
比如上文提及的《我的老师》一文,这位同学对陈老师的外貌作了这样的描述:“陈老师大大的脸庞,大大的眼睛,大大的嘴巴,小小的鼻子,尖尖的下巴。”初读会觉得文字非常粗粝,所有的外貌特征用三个“大”、一个“小”、一个“尖”形容殆尽。然而,细细推敲,我们会发现,孩子对陈老师外貌的描述竟是如此传神,不仅完全抓住了陈老师的外貌特点,更使得文字拥有了一种卡通画似的简洁与生动,这就是儿童的语言。
让我们再来赏读一下儿童笔下的世界——习作《梨的皮》。就习作题目“梨的皮”来说,乍看极其不符合语言规律,应该如同“苹果皮”“香蕉皮”那样将“的”字略去。然而,“的”字一去,规范是规范了,但那儿童那独有的天真气质也就丢掉了,内在语言的节奏也就消失了。
文章这样写到:“放学回到家,桌子上妈妈给我留了一个梨。我放下书包抓起梨就啃。啊,真甜,连我的唾沫都好吃起来,变得甜津津的。(这是一处明显的科学错误,唾沫是辅助消化的体液,根本不能谈“吃”,更不用说好吃。但正是这好吃的唾沫才如此强烈地让我们感受到小作者的心情,小馋猫形象跃然纸上。)我连忙多咽了几口,这才发现我原来还没有吐皮。我突然想起来妈妈告诉我梨的皮可以做药,是保护嗓子的。于是我决定连皮吃掉这个梨。“嘎嘎——”奶奶的鸭子叫着向我跑来,它们的鼻子可真灵敏啊!它们的脸上带着笑,腮帮子都都鼓起来。(在儿童笔下,鸭子是会笑的。)哼,肯定是看上我的梨了。算了,它们的嗓子那么难听,就让他们补一补吧,再说,梨的皮也并不是很好吃。(原来这才是真正的原因啊。一颗童心这样毫无阻拦地蹦到我们面前。)多好吃啊,我吃梨,它们吃皮,一只梨很快被我们吃完了。我们真饱啊!(人和鸭子没有界限,并称为“我们”,这种有悖常理但却充满情趣的语言大概也只有出自孩子之口吧。)孩子笔下的世界真美,想象是那样丰富,感情是那么真挚,表达是如此自由,这就是儿童习作本来的面目。
尊重儿童,让童真绽放吧,尝试着去触摸儿童的思维,尊重儿童的认识,纵容儿童的语言,走进他们的世界里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切地接近他们、聆听他们,才能更有效地促使他们真实、健康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