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当下,一方面被梦想牵引着向上奋进;一方面被环境逼迫着不得不咬牙前行。未来的不确定性、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都如同森林里的狗熊,当渺小的我们身处丛林面对狗熊的穷追不舍时,我们不一定非得跑过它,只需要跑过身边的人。
优胜劣汰是自然法则,是基因延续的底层算法。
当然,从生命的维度来说,所有人都会出局,都是失败者。只不过我们在有限的生命长度中怎样把自己故事线延长,让自己的故事更有丰富性,让自己的故事更有层次感,就需要我们不断地提高认知,掌握更利于生存的方法。
最近有明显感觉,随着接触过的人越来越多,越发觉得认知的重要性。高维度认知相比低维度认知,如同长枪大炮对大刀长矛,前者足以轻松碾压对手。
当第一次听见吴伯凡老师提出“盲维”这个概念时,颅内高潮又一次被激发。他用生动形象的故事阐明了什么是“盲维”,“盲维”的可怕之处。
我们看一些警匪片、间谍片的时候,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一个人悄悄潜入到一个房子里去寻找自己想要的东西,主人突然回来了,并且发现房间里有异动,就很认真地搜寻有什么情况。主人搜寻了半天,发现房间里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什么人都没有找到,就关上门走了。
你一般看到这里也会觉得很奇怪,这时候电影的镜头就自然摇到一个场景:在天花板上,潜入者正手脚并用的贴在那里。
以上经典案例说明我们在处理一件事情或者一种关系的时候,很容易陷入到单一的认知维度里——你选择了什么维度,你就获得了什么样的认知。最重要的是,很可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维度,你完全没有意识到,这就是“盲维”。
当认知能力达到一定程度后,再来体会当下流行的词语,如“心智模式”“多元思维”……果真常用常新。
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说,最低层次的心智模式是“二元对立”,就是把世界分为好人和坏人,而好人最终会战胜坏人。加德纳把二元对立这种心智模式,也称之为“五岁儿童的心智模式”。
比“二元对立”更高级的,是“力求公平”的心智模式。这种心智模式承认好人有缺点,坏人也有优点。加德纳称之为“十岁儿童的心智模式”。
比“力求公平”更高级的,是“相对主义”的心智模式。这种心智模式认为,根本就没有什么好人和坏人之分。加德纳把“相对主义”称为“十五岁少年的心智模式”,相当于是思想的青春期。
刚才讲了三种心智模式,二元对立、力求公平、相对主义,它们都不够成熟。最成熟的心智模式是第四种,加德纳称之为“个人整合”。这种心智模式认为,好和坏是相对而言,你需要选择一个主张,尽可能整合各方的利益。加德纳所说的“个人整合”,就是整合思考。
加德纳把“个人整合”称之为“成年人的心智模式”。 但是,加德纳明确说了,有许多人,尽管也上过学,但是他们的心智模式,一直停留在5岁或者10岁。即使在成年人当中,二元对立也是最流行的心智模式。
说到多元思维,不得不提的就是玄奘法师,这是一位孤征十七载,独行五万里,足迹遍于西域、印度百三十国而且留下一部不朽的游记——《大唐西域记》的伟大旅行家,这是一位通达中印文字、洞晓三藏教理、由留学僧而最后主持当时印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的讲席。(佛陀逝世之后一百年到四百年之间,是部派分裂时期,佛教教团最初分裂为上座部和大众部两大派,之后在两大派之间又分出各种宗派,最典型的就是大乘和小乘)。到了唐朝,玄奘法师不仅比较全面地系统地传译了大乘瑜伽有宗一系的经论,而且把空宗的根本大经——《大般若经》二十万颂也完全翻译过来,又把小乘说一切有部的重要论典几乎全译过来。另外,他又独得印度一位罕有的佛教天才大师护法菩萨的秘传之作。由此可见,他实际上已成为印度佛家发展到最高峰的首屈一指的集大成者。故在戒日王为他举行的十八日无遮大会上,他高踞狮座,陈义立宗,无人敢出而与他对扬争锋。
美国著名作家菲茨杰拉德说:一个人能够同时保有全然相反的两种观念还能正常行事,这是第一流智慧的标志。以上都充分说明搭建多元思维模型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