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致远】可能这就是人生吧
领读|张爱敏
02请分享您阅读中感悟最深的人、景、事……
接下来,我们分享第二个话题:请分享您阅读中感悟最深的人、景、事……
读梁实秋先生的散文是一种美的享受。其文章简练朴实,风格恬淡,幽默风趣,看似平平淡淡,却着无穷的艺术魅力,令人读后余味无穷。因此,素来以“闲适小品”闻名于世。
手捧《这可能就是人生吧》,“心里的火永远不要灭,哪怕别人只能看到烟”跃入眼眸,心头一颤,双目微热。再浏览目录,全书共五辑,分别是“喝酒有度不必择”、“众生的脸拥挤不堪”、“人生如戏,适当鼓掌”、“满眼美食,切记饕餮”与“故人旧事三三两两”。目录极为别致,题目大都是两三个字,笔墨极简。
在第一辑“喝酒有度不必择”中,作者主要写生活琐事,如下棋、饮酒、麻将、理发等。日常小事,信手拈来,慧心慧语,娓娓道来,明白流畅,雅俗共赏。总是在不经意间在心中荡起阵阵涟漪,可谓是小故事大道理。
读《雅舍》,明雅舍之“个性、可爱”之源。1938年,抗战爆发,国难当头,梁实秋先生虽为大学教授,也只能居于陋室。此住室共六间,先生居其二。此住室结构简陋,风雨不避,地点荒凉,行走不便,门窗不严,鼠蚊肆虐……但先生却偏偏称其“雅舍”。纵观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对战争的无奈,但他以旷达超然的胸襟,以幽默风趣的语言对自己所处环境予以调侃,闲适散淡,安之若素,与世无争,自具雅人情致,别有况味。
雅舍之雅尽在“月夜”:“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雅舍之月夜是如此的雅致清幽,特别是先生陶醉于此时此景,如入“似我”“非我”之境,无不妙绝。除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梁先生还喜欢翻新布置,打破中国式家庭千篇一律的陈设,一物一事安排俱不从俗,加上满屋书香,以及他对物质不所求,对权贵不攀附,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时刻坚守独立的人格,不凡的气质,其雅之所以雅尽显。
由此可见,雅舍之“个性、可爱”,源于先生淡泊宁静的心灵,源于先生苦中作乐的精神,更源于先生典雅的文气,蕴藉的辞采,“文质彬彬”该是最好的诠释吧。
再读《早起》,先生也是习惯早起的。在他看来,醒来听见鸟啭,一天都是快活的。走到街上,看到草上的露珠还没干,砖缝里被蚯蚓倒出一堆一堆的沙土,男的女的担着新鲜肥美的菜蔬走进城来,马路上有戴草帽的老朽的女清道夫,还有无数的青年男女穿着熨平的布衣精神抖擞地携带着“便当”骑着脚踏车去上班……这时候,他的内心总是充满了喜悦,并深深地为这样一个鲜活的世界而赞叹!
梁实秋先生自己曾说“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但那平不是平庸的平,淡也不是淡而无味的淡,那平淡是不露斫之痕的一种艺术韵味”。正是有这样的主人,我坚信无论身居豪宅别墅,还是陋室小屋,总会彰显别样雅致的。
是的,唯有平淡方能隽永。
在第二辑“众生的脸拥挤不堪”中,先生主要描述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太和谐的片段,如讲价、排队、一条野狗等。
先生想写尽人间百态,众生丑陋,人性的残忍。
如写对讲价的望而却步:我承认,有些人是特别的善于讲价,他有政治家的脸皮,外交家的嘴巴,杀人的胆量,钓鱼的耐心,坚如铁石,韧似牛皮,所以他能压倒拿待价而沽的商人;
再如写请客中的人情世故:“若要一天不得安,请客;若要一年不得安,盖房;若一辈子不得安,娶姨太太。”请客只有一天不得安,为害不算太大,所以人人都觉得不妨偶一为之。由此,请客之文化跃然纸上,请客之无奈淋漓尽致。
特别是对乞丐的描摹,有同情与怜悯,也有不动声色的鄙弃与无奈:“这些人现在都到哪里去了”,“人都穷了,心都硬了,耳都聋了。偌大的城市已经养不起这种近于奢侈的职业”,“有人认为乞丐是社会的寄生虫,话并不错,不过寄生虫这一门里,白胖的多得很,一时怕数不到他吧”……人间冷暖,尽在其中。
总之,先生怒斥也好,愤慨也罢,只求一吐为快。语言纯真可爱,诙谐幽默,细腻生动,耐人寻味。
在第三辑“人生如戏,适当鼓掌”中,阐释了人之情绪,人之烦恼。
先生说“烦恼即菩提,我们凡人遇到烦恼只是深感烦恼,不见菩提”。常言道:“境由心生。”快乐是一种心理状态。内心湛然,则无往而不乐。
先生说“寂寞是一种清福”。内心清净时,渐入空灵悠逸之境,顿感“心远地自偏”,顿觉“天地之一粟”。天地悠悠,人之渺小,四大皆空。
先生说“我所谓的寂寞,是随缘偶得,无须强求,一霎间的妙语也不显短,失掉了也不必怅惘。但凡我有一刻寂寞时,我要好好地享受它”。超然于物外,胸襟之豁达,其如先生乎!
因此,幸灾乐祸也好,不亦快哉也罢,恰逢结婚典礼,遭遇生老病死,喜怒哀乐,均在不言中。正如《送行》之道: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风多大雨,我要去接你。喜欢这种淳朴真挚,更赏识这种绝妙心情。
总之,先生之通透,之睿智,之风趣,灵魂得到洗涤,心智受到锻炼,成长自然而然。
第四辑“满眼美食,切忌饕餮”中,写美食。从古到今,文学中的美食文化称得上是一项传统,而先生更具发言权。
先生眼中,北平正阳楼的烧饼夹烤羊肉是一绝:薄薄的两层皮,一面粘芝麻酱,打开来会冒一股滚烫的热气,中间可以塞进一大箸子烤肉,咬上去,软……读之,瞬间想起美食街上吃的烧饼,肚子也开始奏乐。
先生笔下清炸酱汁两做的鱼最为经济:入热油以炸之,不需要裹面糊,可裹芡粉,炸到微黄,鱼肉一块块地裂开,看样子就引人入胜。撒上花椒盐上桌……食材入目,美味扑面,垂涎欲滴。
再读先生《水晶虾饼》:七分虾肉要加三分猪板油,放在一起剁碎,不要碎成泥,加上一点点芡粉、葱汁、姜汁……炸出来白如凝脂,温如软玉,入口松而脆,蘸椒盐吃……先生不仅详述美食,而且连食材做法都周到直至,有一种直奔超市购买食材来尝试之,饱食之冲动。
再如具有原始粗犷的风味的铁锅蛋,无人仿制的瓦块鱼,色香味俱佳的溜黄菜、核桃酪,还有夏天的酸梅汤,冬日的冰糖葫芦……想起一句话“人最馋的时候,是想吃而不可得”。是的,在这个世界上,美食所带来的味蕾体验,总是能够带给人前所未有的幸福感。
其实,说到美食,我们每个人都是有发言权的。特别是生在美食之乡——大长垣的我。虽然,我们地域不同,爱好各异,习惯不一,但对美食的喜爱,大都一致吧!
第五辑“故人旧事 三三两两”中,主要写故人,叙旧时。如母亲,如胡适,如东安市场。而时过境迁,对母亲的依恋依然如故,对童年的百草园——东安市场念念不忘,对恩师的怅惘敬慕之意,还有北平的年味,暑假的烦屑,青岛的印记,对老舍的深情……均已渐行渐远。
近乡情怯,近亲也情怯。先生说“父母对子女的爱,子女对父母的爱,都是神圣的”。所以,先生写过很多杂忆的文字,却唯独在写父母的事情上不敢轻易下笔。我心头一热,我不也是如此吗?从来不曾下笔写写自己的母亲,我怕一发而不可收拾,我怕被感情的潮水淹没,我怕一念及牵动起数不清的回忆。
先生提及母亲的姓氏、籍贯,念及母亲也是从小饱读诗书。后来,结了婚,全身心地投入到家庭中来,大大小小的十一个孩子都需要她照顾,衣食住行都要她一一为之。不喜欢喧闹地先生总是喜欢一声不响地依偎在母亲身边。因此,先生说在他儿时地记忆里,母亲好像是没有时候睡觉的,像个陀螺一样,总是忙个不停,却没有丝毫怨言。
凡是自己母亲做的菜永远是最好吃的。同感,妈妈的味道是最让人难忘的。这几乎被大家公认。先生最喜欢的菜是冬笋木耳韭菜黄肉丝,这道菜正是出自其母亲之手,若是别人来炒,味道自然也就不一样了。母亲的辛劳成就和谐的家,也成就了每一位家人。普天下的母亲不正是如此吗?
总之,梁实秋的散文集《这可能就是人生吧》,或描写柴米油盐的日常,或诉说闲情逸趣的小事,或聚焦世间百态,或探讨人生悲喜,字里行间充满了梁实秋先生的洒脱与智慧。这是一部引领读者欣赏生活、品味美食、追忆往事、探讨人生的精品散文集。
冰心先生曾这样评价梁实秋先生:
一个人应当像一朵花,
不论男人或女人,
花有色、香、味,
人有才、情、趣,
三者缺一,
便不能做人家的一个好朋友。
我的朋友之中,
男人中只有实秋最像一朵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