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9 1从xy老师得到一个教训 10死亡时作为生的边界的划出而得以审视生11观念(最初刹那之间的一闪念)的审慎审视23善作为对肇端的东西的审视所提出的要求

1 苏: 那么 快点, 现在 最后 你 一 定要 像 一个 最后 评判员 那样 作 一个 最后 的 裁判 了。 请你 鉴定 一下, 哪种 人 最 幸福, 哪种 人 第二 幸福, 再 同样 地 评定 其余 几种 人, 依次 鉴定 所有 五种 人: 王 者 型、 贪图 名誉 者 型、 寡头 型、 民主 型、 僭 主 型 人物。

hm老师说我被道德正确捆绑 阻挡了自身的视线。xy老师提醒我要补充概念分析和论证技术这些基本功训练。很有帮助
前者联系这里文本,判断我自己的人格位置。荣誉型和民主型的本位,但是努力向智慧者型上升。荣誉型和民主型在古代是不合的,但是在近代,是并行不悖的。
爸是寡头型。
这年头混的开的,很多是僭主型。老爹是古代意义上的民主型和僭主的混杂。后者是潜在而不显的,他还作不出来。被动性,或思想上的僭主。老爷子了解不深,凭有限的印象,是荣誉者型和王者型的混合。但是考虑到他的子女教育的现实,它的王者型是那种基于周边环境和经历的外部影响为主的情况。如果轮回,说不定会选择一个僭主。或者说,王者型在他主要是一种气度,而不是深刻的智慧。

道德正确就是一种荣誉型的标记。哲学的逻辑还要进一步分析道德和荣誉的根据或它们作为假设其原则的东西。

到此为止,是第一个证明。通过城邦和人的类比。
随后是第二个证明。

2
苏: 正如 城邦 分成 三个 等级 一样, 每个 人的 心灵 也可以 分解 为 三个 部分。 因此 我 认为 还可以 有 另外 一个 证明 途径。
格: 什么 证明 途径?
苏: 请听 我说。 这 三个 部分 我看 到 也有 三种 快乐, 各个 对应。 还 同样 地 有三种 对应 的 欲望 和 统治。
格: 请 解释 明白。

苏: 我们 说 一个 部分 是 人用 来 学习 的。 另一个 部分 是 人用 来 发怒 的。 还有 第三 个 部分; 这个 部分 由于 内部 的 多样性, 我们 难以 用 一个 简单 而 合适 的 词 来 统 括 它, 我们 只能 用 其中 的 一个 最 强烈 的 主要 成分 来 命名 它。 我们 根据 它 强烈 的 关于 饮食 和 爱的 欲望 以及 各种 连带 的 欲望, 因而 称 它为“ 欲望” 部分。 我们 同样 又 根据 金钱 是 满足 这类 欲望 的 主要 手段 这一点, 因而 称 它为“ 爱 钱” 部分。

苏: 如果 我们 还 应该说, 它的 快乐 和 爱 集中 在“ 利益” 上, 我们 为了 在谈 起 心灵 的 这 第三 个 部分 时 容易 了解 起见, 最好 不是 应该 把 它 集中 到 一个 名下, 把 我们 的 话 说得 更 准确 些, 把 它 叫做“ 爱 钱” 部分 或“ 爱 利” 部分 吗?

苏: 再说, 激情 这个 部分 怎么样? 我们 不 是说 它 永远 整 个儿 地 是 为了 优越、 胜利 和 名誉 吗?
格: 的 确。
苏: 我们 是不是 可以 恰 当地 把 它 称为“ 爱 胜” 部分 或“ 爱 敬” 部分 呢?
格: 再 恰当 不 过了。
苏: 但是 一定 大家 都 清楚: 我们 用以 学习 的 那个 部分 总是 全力 要想 认识 事物 真理 的, 心灵 的 三个 部分 中 它是 最不 关心 钱财 和 荣誉 的。
格: 是的。
苏:“ 爱 学” 部分 和“ 爱 智” 部分, 我们 用 这名 称 称呼 它 合适 吗?
格: 当然 合适。
苏: 在 有些 人的 心灵 里 是 这个 部分 统治 着, 在另 一些 人的 心灵 里 却是 那 两部 分之 一在 统治 着, 依 情况 不同 而 不同。 是 吧?
格: 是 这样。
苏: 正 因为 这个 原因, 所以 我们 说人 的 基本 类型 有 三: 哲学家 或 爱 智者、 爱 胜者 和 爱 利者。

苏: 对应 着 三种 人也 有三种 快乐。
格: 当然。
苏: 你 知道 吗? 如果 你想 一 个个 地 问这 三种 人, 这 三种 生活 哪一种 最 快乐, 他们 都 一定 会说 自己的 那种 生活 最 快乐。 财主 们 会 断言, 和 利益 比起 来, 受到 尊敬 的 快乐 和 学习 的 快乐 是 无价值 的 除非它们 也能 变出 金钱 来。
格: 真的。
苏: 爱 敬 者 怎么样? 他 会把 金钱 带来 的 快乐 视为 卑鄙, 把 学问 带来 的 快乐 视为 无聊 的 瞎扯( 除非 它 也能 带来 敬意)。 是吗?
格: 是的。
苏: 哲学家 把 别的 快乐 和他 知道 真理 永远 献身 研究 真理 的 快乐 相比较 时, 你 认 为他 会 怎么 想 呢? 他 会 认为 别的 快乐 远非 真正 的 快乐, 他 会把 它们 叫做“ 必然性” 快乐。 因为, 若非 受到 必然性 束缚 他是 不会 要 它们 的。 是吗?
格: 无疑 的。
苏: 那么, 既然 三种 快乐 三种 生活 之间 各有不同 的 说法, 区别 不是 单纯 关于 哪一种 较为 可敬 哪一种 较为 可耻, 或者, 哪一种 较 善 哪一种 较 恶, 而是 关于 哪一种 确实 比较 快乐 或 摆脱 了 痛苦, 那么, 我们 怎么 来 判定 哪一种 说法 最 正确 呢?

格: 我 确实 说不清。
苏: 噢, 请这 样 考虑。 对 事情 作出 正确 的 判断, 要用 什么 作为 标准 呢? 不是 用 经验、 知识、 推理 作为 标准 吗? 还有 什么 比 它们 更好 的 标准 吗?
格: 没有 了。
苏: 那么 请 考虑 一下, 这 三种 人中 哪一种 人 对 所有 这 三种 快乐 有 最多 的 经验? 你 认为 爱 利者 在学 习 关于 真理 本身 方面 所 得到 的 快乐 经验 能 多于 哲学家 在 获利 上 所 得到 的 快乐 经验 吗?
格: 断 乎 不是 的。 因为, 哲学家 从小 就 少不了 要 体验 另外 两种 快乐; 但是 爱 利者 不仅 不一 定要 体验 学习 事物 本质 的 那种 快乐, 而且,即使 他想 要 这么 做, 也不 容易 做得 到。

苏: 因此, 哲学家 由于 有两 方面 的 快乐 经验 而 比 爱 利者 高明 得 多。 格: 是要 高明 得 多。 苏: 哲学家 和 爱 敬 者 比起 来 怎么样? 哲学家 在 体验 受尊敬 的 快乐 方面 还 比不上 爱 敬 者 在学 习 知识 方面 的 快乐 经验 吗?
格: 不是 的。 尊敬 是 大家 都可以 得到 的, 如果 他们 都能 达到 自己 目标 的 话。 因为 富人、 勇敢 者 和 智慧 者 都是 能 得到 广泛 尊敬 的, 因此 大家 都能 经验 到 受尊敬 的 这种 快乐。 但是 看到 事物 实在 这种 快乐, 除了 哲学家 而外 别的 任何人 都是 不能 得到 的。
苏: 既然 他的 经验 最 丰富, 因此 他也 最有 资格 评判 三种 快乐。
格: 很有 资格。
苏: 而且 他还 是 唯一 有知识 和经 验 结合 在一起 的 人。

格: 的 确是 的。
苏: 又 且, 拥有 判断 所需 手段 或 工具 的 人也 不是 爱 利者 或 爱 敬 者, 而是 爱 智者 或 哲学家。
格: 你说 的 什么 意思?
苏: 我们 说 判断 必须 通过 推理 达到。 是 吧?
格: 是的。
苏: 推理 最 是 哲学家 的 工具。
格: 当然。
苏: 如果 以 财富 和 利益 作为 评判 事物 的 最好 标准, 那么 爱 利者 的 毁誉 必定 是最 真实 的。
格: 必定 是的。

苏: 如果 以 尊敬、 胜利 和 勇敢 作为 评判 事物 的 最好 标准, 那么 爱 胜者 和 爱 敬 者 所 赞誉 的 事物 不是 最 真实 的 吗?
格: 这 道理 很 清楚。
苏: 那么, 如果 以 经验、 知识 和 推理 作为 标准, 怎样 呢?

格: 必定 爱 智者 和 爱 推理者 所 赞许 的 事物 是最 真实 的。
苏: 因此, 三种 快乐 之中, 灵魂 中 那个 我们 用以 学习 的 部分 的 快乐 是最 真实 的 快乐, 而这 个 部分 在 灵魂 中 占 统治 地位 的 那种 人的 生活 也是 最快 乐的 生活。 是吗?

格: 怎么 能 不是 呢? 无论如何, 当 有知识 的 人说 自己的 生活 最 快乐 时, 他的 话是 最 可靠 的。
苏: 下面 该 评 哪一种 生活 哪一种 快乐 第二 呢?

格: 显然 是 战士 和 爱 敬 者 的 第二, 因为 这种 人的 生活 和 快乐 比起 挣钱 者 的 来接 近 第 一种。
苏: 看来 爱 利者 的 生活 和 快乐 居 最后 了。
格: 当然 了。

3
苏: 充实 以比 较不 实在 的 东西 和 充实 以比 较 实在 的 东西, 这 两种 充实 哪一种 是 比较 真实 的 充实?

这句话可以从另一面说。不是指出充实空位的东西的实在性,而是指出这个位置就是对于某种实在的东西的充实的要求。这就指出得到充实的结果的实在性的区别。灵魂比身体实在。这一点,在前面的几个比喻里指出来了:可思的东西比可见的东西实在。
身体带来欲望,求知带来爱智慧,它们都是灵魂的部分,但是苏格拉底在这里把它们区分为心灵的和身体的。

联系前面苏格拉底指出必然性的快乐和非必然性的快乐。苏: 哲学家 把 别的 快乐 和他 知道 真理 永远 献身 研究 真理 的 快乐 相比较 时, 你 认 为他 会 怎么 想 呢? 他 会 认为 别的 快乐 远非 真正 的 快乐, 他 会把 它们 叫做“ 必然性” 快乐。 因为, 若非 受到 必然性 束缚 他是 不会 要 它们 的。
心灵和身体的区分就是非必然行的快乐和必然性的快乐的区分。

苏: 一类 事物 如 饭、 肉、 饮料, 总的 说是 食物。 另一 类 事物 是真 实 意见、 知识, 理性 和 一切 美德 的 东西。 这 两类 事物 你 认为 哪一 类 比较 地 更具 有 纯粹 的 实在 呢? 换句话说, 一种 紧密 连接 着 永远 不变 不灭 的 真实 的, 自身 具有 这种 本性 并且 是在 具有 这种 本性 的 事物 中产 生的 事物, 和 另一种 事物, 一种 永远 变化 着 的 可 灭 的 自身 具有 这一 种 本性 并且 是在 具有 这一 种 本性 的 事物 中产 生的 事物,—— 这两种 事物 你 认为 哪一种 更具 有 纯粹 的 实在 呢?
格: 永远 不变 的 那种 事物 比较 地 实在 得 多。
苏: 永恒 不变 的 事物, 其 实在性 是不是 超过 其 可知性 呢?
格: 绝对 不。 苏: 真实性 呢?
格: 也不。 苏: 比较 地 不真实 也就 比较 地 不实 在吗? 格: 必然 的。
苏: 因此 总的 说, 保证 身体 需要 的 那一 类 事物 是 不如 保证 心灵 需要 的 那一 类 事物 真实 和 实在 的。
格: 差得 多 呢!
苏: 那么, 身体 本身 你是 不是 认为 同样 不如 心灵 本身 真实 和 实在 呢?
格: 我 认为 是的。
苏: 那么, 用以 充实 的 东西 和 受到 充实 的 东西 愈是 实在, 充实 的 实在性 不 也 愈大 吗?
格: 当然 是的。
苏: 因此, 如果 我们 得到 了 适合于 自然 的 东西 的 充实, 我们 就 感到 快 乐的 话, 那么, 受到 充实 的 东西 和 用以 充实 的 东西 愈是 实在, 我们 所 感到 的 快乐 也就 愈是 真实; 反之, 如果 比较 地 缺少 实在 我们 也就 比较 地 不能 得到 真实 可靠 的 充实 满足, 也就 比较 地 不能 感受 到 可靠 的 真实 的 快乐。
格: 这是 毫无疑义 的。
苏: 因此, 那些 没有 智慧 和 美德 经验 的 人, 只 知 聚在一起 寻欢作乐···

=====================================
1 这几天得到一个教训 读书的理解,要贴牢作者的思想,就是文本。体会到哲学书有着和物理一样的写法和读法。
一点是概念清晰,使用概念来谈论时,一个概念要有特定的含义,它在突出什么东西讨论什么东西。读牛顿力学时,质量 速度 距离都是清晰无误的概念。我们在这些没有歧义的概念上理解s=vt这样的句子。但是在哲学里,基本概念有着哲学史上特有的含义。一个概念的产生有着一个时代的思想的关注。它们会和日常望文生义式的对于概念的使用有区别。并且一个概念脱离哲学史的背景,望文生义时,还会导致一时是这样的含义,一时那样的含义,自己都前后混乱,不知所云。
概念的清晰的语义分析,为思想提供前提。
另一点是推论需要作推理的逻辑在技术上的支持。任何推论都需要给出站得住脚的论证。不是想当然 觉得 不是给出没有论证的断言。
要有根据地想和说。

这些在我读数学和物理时自然而然没有觉得问题的语言方式,在读哲学和理解整理思想时,竟然成为完全缺失的东西。在好几次被提醒后,这几天在想这件事情。为什么在考虑最确定的逻辑问题时会想当然,而不是运用清晰的概念,有根据地想和说?
在以外物为对象的科学里,概念和论证比较容易自然。我们的理科训练已经让我熟悉了这种思考方式。但是回到人特别是自身为对象时,时时有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的体会。一些事情,想和做出来了,但是我并不了解自己为什么这么想和做的原因。在自然状态里,我们从某些假设的理念出发做运用,我的想和做是它们的运用的结果的东西。这些假设的理念就是我的种种现有的观念。我觉得世界就是如此这般a。他觉得是如此这般b。这点在现实世界里可以观察到。聊开来,说到尽头的人的三观作为人的想和做的轴心的东西,这些轴心的东西大多是一些意见而非知识。它们之间可以冲突,但是同时为不同的人所接受。这就说明我的观念本身是一种假设。而哲学的逻辑考虑的不是它们的运用产生结果,而是从它们上升到这些假设的运用的原则。或者说,某种自身是真的东西作为这些假设的观念的根据。这就要求从假设上升到真理和知识。
可是我的观念是假设,意见而非知识时,它还是并不了解自身的根据。那么,从假设上升到根据的东西,这个根据本身就还是不为我所了解的。我对此无知。这导致困难。阅读理想国在这里产生困难。别的哲学大体上也有这种困难。
阅读理解的过程中,就是一个上升的过程。由于所要理解的东西,也就是理解文本的根据。这里看似有个死循环。我缺乏一个概念时,要理解基于这个概念而产生出来的东西。这个概念大概就是作者在一本哲学书所要说出来的东西。这个概念的从无到有,就是作者循循善诱的写作试图给出通往终点上这个概念的阶梯。这些概念一个个联系起来的脉络大概就是哲学史。
作者的写作要表达的就是这些真理,它们作为人的观念的根据。具有逻辑(真理)的知识,会使得对于自身的作为假设的观念或意见作出整理,规范,使得它脱离作为假设和意见的东西,成为其观念成为智慧的洞见。这种逻辑的学习反过来推动自身观念的规范的过程,柏拉图在其《理想国》里,也体现在一个理想的城邦的谋划里。在这个意义上,理想国是一种典型的理性的实践。就那个时代背景下,他的种种思考谋划能够说服人。
苏格拉底指出,谈论城邦是作为谈论人自身的一个类比。城邦大,比较看得清。通过城邦中的理想的城邦的建造 谋划,可以通过类比在一个人内部的灵魂中得到类似的考察。理想城邦的建造和谋划,在苏格拉底只是一个道具,他更核心关注的是人自身的灵魂,理性。

读哲学的一点收获,是有根据地想和说不但在自然科学中是必要地,而且在科学之外的日常的思想中,它也是需要的。如果在这里对自己有意识加以训练练习,可以使人获得一种根本上的理性。和自信:当自己的想是经过上升到原则的东西上获得根据而反过来有根据的思想时,它就是可以信任的思想。运用到日常思维里,就使人可以脱离想当然的欲望和恐惧。有根据有节制的思想,理性,使人拥抱真,而远离欲望和恐惧 宁静的心灵客观地审视很多事物的未知,接受众多的未知从而为未知的东西保留一个有待认知的空位。就像对待人时,尊重人就是给他留下自己作为主体自我决断的空位。对于它的决定,尊重,认知,接受。可以讨论,提醒,但是最后他自己做决定。并且,也接受各自决定的后果。自由自负风险自担责任也是自己享受结果。以前看里尔克的诗,有一句,美是恰好可以承受的危险。试探和拓展边界的游戏

想当然,是一种原理的运用,而非从假设上升到原理。在原理还没有得到论证而指出来之先,这种运用是没有根据的或不合法的。在实践中脱离了真,和齿轮没有咬合的手柄的空转。想当然成为空想。即使苏格拉底也会带来乌托邦。这里面需要很谨慎。

2
人的三观经常只是作为经历和经验的总结,并把这有限的经验扩大或泛化到无限的世界。由此带来的是不同人局限于其偶然的经验和经历,其观念的各个不同。可是世界是同一个客观世界。盲人摸象。

人的三观,自然的情况下,从经验来。是从经验产生逻辑。三观就是逻辑的东西。但是,这样的问题是,经验是局限的,用有限的经验去谈论无限的东西,是问题。
这里,是从经验逻辑作为局限于经验之内的东西,泛化到了超出经验之外的东西的运用,不合法。1 2 3 4这个有限的数列,并不蕴含下一位必定是5。
所以,要区分经验的逻辑和普遍逻辑。人的三观,审视其根源,如果仅仅是经验的结果,那么它就不能超出经验运用。我考虑世界是怎样时,这里不是一个经验问题,而是一个普遍逻辑的问题。因此,对于逻辑的考察,要审慎地有根据地设想和论证。要避免混淆经验的逻辑和普遍逻辑。防止盲人摸象的断言。
这就要考虑如何从经验上升到普遍逻辑。一切经验都共有的或分有的东西。苏格拉底的日喻 线喻 洞喻指出的就是这样的普遍逻辑。苏格拉底怎么认识到这普遍逻辑的?
苏格拉底的工作是循序渐进地引出本体上在先但是认知上在后的善。善的考虑始终要在整体的统一中来看。可以把部分和整体,多和一的联系看作善这个理念的逻辑配置的东西。离开整体的统一,就不能区分智慧的洞见和欲望。
苏格拉底在城邦和人的灵魂的考察里,都基于强调一种整体的统一而谈论它们是善的或对于善的理念的分有,谈论它们的正义,谈论智慧和理性。

3
诗歌负责生命现象的由它发生 哲学仅仅指出处于根据之下的东西

4
苏格拉底怎么认识到线喻中实在的渐次递进的?这里有一个对于人的实践和人做出来的东西的系统的考察。
从感觉表象开始,到可见的事物。类比弗雷格的主观表象到客观对象,主观思维到客观思想。
从做出来的可见的东西,它作为理念的影子从而引入理念作为实在。
从理念作为假设做运用上升到假设的原则,就是真理和知识的理念。
而善在最高处,它不是实在又高于实在。善产生真理和知识,也使得真理和知识可以为人所认识。
这个渐次递进,可以看作从结果的东西向原因的东西的上升。把结果的东西看作原因的东西的影子,而原因的东西是实在。
在一种原因的审视里,这里保证审视的是一种普遍逻辑而非经验的统一的方法在于,这里突出的是一种普遍的名称,还并不考虑任何具体的东西。我谈论的是表象和可见事物,而不是任何具体的表象和具体的可见事物。其余也是这样的谈论。

还有一种考虑的角度是,语言分析。从做出来的东西给出来的东西里,考虑其用法或语法。因为这里考虑的是作为人做出来的东西其本质在于突出人的有意识在其中的运用,而非自然法则之于自然现象,后者可以并非基于前者的有意识的实践。风中滚石并不需要滚石具有自然法则的认知而遵从规则地行动(恰恰在服从自然法则的尺度上如此这般地活动)。在这里并不以石头的实践作为其合乎自然法则的运动的条件。
但是在人的实践中,这种内在认知和意志的原因,恰恰是轴心的东西,不能或缺。

5
这里对于可见的做出来的东西的语法或用法的考察,还是要嵌入语境中可思的理念的考虑。这里始终有一个语境原则。苏格拉底也是基于语境对做出来的东西作为影子考虑规范它的实在。

离开人做出来的这个现实世界,苏格拉底的线喻就算不得真理,还只是空想。

6
更多时候我愿意听。但是在有东西可说时的沉寂难以接受,而说一点不成熟的没有根据的想法。但是有时候确实是有东西想说,少数看见东西的时候。

7
这个苹果 是红的
这里突出的是客观经验,而非主观表象和主观思维的主观性。通过客观事实的规范,产生判断,或者说判断中思维的逻辑机能,或者说客观思想中的知性概念。
我的手疼。这里疼的不是脑神经而是手。脑神经产生的感觉,已经以手和身体的各个部位为组成。我谈论手疼时,谈论的就是手而非脑子的疼。我可以说是脑子脑神经在疼,但是这样的话已经是在因果关系上谈论日常的“手疼”。

疼作为脑神经现象的结果的东西,读脑的结果。这疼该归于手还是归于神经?
语言的意义要归于语言符号么?
语法不对实在负责。语言在语法的使用下产生意义的东西。结果的东西不能归于语言。y=f(x)。不能把y归于x。它是x和f()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非单单x所能产生出来的东西。
考虑这里y和f()之间的关系。后者是基于前者的规范所产生出来的东西。语法考察受到生活形式的领会所规范。而生活形式和语法之间具有一种文化上的相应关系,是一种固有联系。

疼归于手,就是在意义的内容之中考虑疼。疼归于脑神经,是在物理的神经现象和感觉疼之间的因果相继中,对于两者之间的如何跨越或过渡衔接的考察。这个跨越恰恰是神秘的。

在语言和意义之间,可以基于文化约定给出语言的语法,把语言和意义衔接起来。神经现象和感觉之间,没有一个为人所察觉的之间联系的开关的拨动。这个开关是怎么拨动的?根据什么这么一个神经现象产生出来感觉疼?这么一个神经现象总是产生出来感觉疼么?
辣作为一种疼,可以是不舒服的感觉。但是在一些菜里,辣味的加入,又是美味的原因。但是这里的美味并不否定它是辣的。所以,这个例子和神经现象到感觉疼的跨越的考虑无关

我说疼时,疼这种感觉总是联系到一种伤害,危险。这是生物的人对于疼这种感觉所相应的神经现象,以及这种神经现象所相应的事情比如我的手指头被门缝夹住了,基于人的生存的需要,所产生出来的一系列概念系统中的一个。感觉疼,并不能脱离这种疼的概念。疼总是和柔和 尖锐 平滑 甜 愉悦 咸 苦 热 冷 等等它们作为一个系统空间的指出在这个系统空间里的某个位置的东西。类比概念系统。
可以考虑的一条线索,是动物的演化里,始终以服务于生存目的来选择生理的神经的功能。这时,疼就是危险的信号,相应于危险的事情。感觉疼一方面联系于危险这个概念,另一方面联系于特定的事情,这个产生疼的感觉,并且这个事情经常联系到危险的后果,因而把伴随它的疼的感觉联系到危险,作为一种危险的信号。这样,就有一种经验的或事实教育。并且越是危险的事情,产生越强烈的疼的感觉,这对于生存是有利的。在这里具有生物进化中的自然选择。
至于一种神经现象产生疼的感觉,这个联系和衔接,可以是一种简单的物理上因果的决定。比如把一个刺激量化为物理上可以描述的生物电脉冲的强度,这个强度联系于神经末梢以及传递中某种介质的浓度。而这种介质浓度——生物电和感觉疼的强度之间,是一种直接的相应的关系。
但是,这样还是不能解释或不触及神经现象和感觉疼之间的衔接。这只是在结果上考虑两者之间的一种相应,却不考虑这种相应的东西之间的衔接如何发生。
如果把感觉看作服务于生存的功能,那么,就可以把感觉/意识看作毫无神秘的东西。这里是一种施加规范和受规范的东西之间的联系。
神经现象的本质是怎么回事?它总是服务于感知功能。这里总是隐含着读脑这件事情。神经现象总是作为一个对象,它为一个自身意识所审视。神经活动如何为自身所审视?似乎总是要引入一个超越于神经现象之上的我。类比于作为生活形式的文化之于语言游戏。

难的是神经现象 作为物理可以刻画的东西,到意识中可以描述的感觉地东西之间的如何跨越的问题

8
心理障碍类似身体受伤时异物留在皮肤之下,异物没有排出去,皮肤已经愈合了。留下那异物为身体所排斥又去不掉,而持续炎症。只要异物不取掉,炎症没法消除。在心理现象里,问题的症结,病根,埋下来了。这个问题的始终不能解决,导致人的自我保护机制,刻意忘却这自己由于缺乏思路和方法而不能处理的问题,不去面对它。但是忘记它并不是它不存在。相反,那个问题总是有赖于正视它自身被产生出来的周边环境的情况的审视而被自己认知和进一步理解。理解问题为解决问题带来基本的思路。由于回避问题,附带着不去审视它,考察产生它的原因,就失去了理解它的契机。深埋心底的问题,会成为一系列因果相继的源头的东西,而它自身却由于一种自我审视的隔离而不知其因。会产生种种情结,不可讨论的决断。离开理性,离开对于人自身整体上的需要的满足这个落脚点。人伤害自己具有一种满足,是非理性的一种表现。
心病还需心药解。

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就是这种思路。虽然把什么都归于性,可能是过度了。后来的心理学家大体并不认可。但是潜意识这个东西的提出,却是重要的。或者说,弗洛伊德在指出性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就此而言,弗洛伊德的工作有正当的价值。只要不泛化,不要把什么都归于性。设想古代禁欲的风气社会背景,性压抑确实会带来一系列问题。这个问题在现在没有那么严重了。
重要的是他提出的潜意识。人被压抑了的需要,会产生种种问题,扭曲的变形,进入日常生活。不论这种需要是性,是个性,还是什么东西。

每个人总是会有或深或浅的障碍,认知困难。一个人的经验有其边界。混淆经验和普遍逻辑是造成问题的一个很大源头。我们基于有限的经验断言世界就是作为其普遍运用的结果。这是知识的僭越。不知道自己的无知。对于无知要抱有尊重,谦虚。知道自己的无知自己知识现在的边界,是这知识的边界进一步拓展的条件。

9
自身审视的统一,可以看作一种神性。因为它是一种超越于自身之外审视自身。
反思就是对于自身作为原因的本质的探究。

10
死,不是看作经验而言的虚无。没有人具有死亡的经验。在这个意义上死亡是不可讨论的。关于死亡,可以在作为生的边界,为生所划出的那条界线而言,关于死亡,谈论的是生。生的种种,自己所做下的东西,在何种线索而言可以谈论一种统一的一。它考虑的是生中的存在。或者说,生的本质、意义,统一的一。

11
自由的第一重含义,是指出一个空位,一个位置。在这里,从深渊到天国,从过一个无意识的生活到过一个自觉的经过审视的生活,交给自身决断。这就是苏格拉底在轮回前由自己选定自己下一生的生活范式,而不是交付给它者 命运或神。人不能对于自身选定的东西免于责任。
第二重含义,是向善的践行。人可以选择对于自身的目的无知不觉地顺随欲望地起伏,也可以选择善的践行。后者体现一种自知 经过审视地存在。

善和正义,都是相对的形式概念。苏格拉底称为理念。理念区别于概念,在于突出实践中作为在先的东西。概念则置于知识或命题的构造里作为其使用的背景。
在实践和知识的对比里,在一种位置而言,和善相类比的就是一。善产生出知识和真理来,以及智慧和正义的理念。和它们类比的,就是亚里士多德的诸范畴,以及一(being)的多重含义的划分。
善,正义的理念,类比形式和质料的概念。指出的是善和正义不是其含义落到经验上的,而是作为一种逻辑上位置的东西的指出。它们在不同时代可以有不同的含义。但是它们都是那时代背景中可思的至高的东西,逻辑。理想国在古代是整体主义的体现,在近代,落在个体主义的实践。
卷一从钱财的好处,引出什么是正义的谈论。正义在这里就是其结果总是好的的东西。而什么东西能造成其结果总是好的?就实践而言,苏格拉底在这里谈论的是人的世界,人的实践所造就的这个世界,使得结果总是好的的原因,只能归于指引或规范实践的做的在先的理念本身就是好的。它蕴含善,分有善,或者说它是善的,这三个句子含义相等,或者说它们谈论的是同一个东西。
这里,钱财的好处,譬如可以使人免于做违心的事情,是一个具体的好处。这是真的。而善的理念,或正义的理念,它们考虑的是同一回事。
正义就在自身作为善的儿子,它分有善而言,行为的正义总是产生善的结果而被考虑和运用。我们谈论正义,就在于一个实践其目的对善的理念的分有,以及其结果是善的。

xy:A faith untested is not faith at all.

通过善和正义,苏格拉底突出的是实践领域,可见世界作为人的实践所造就的结果的东西,实践中的目的作为做出来的东西的原因,这目的作为先于做出来的东西的东西,作为理念的东西,它们(人要求的种种东西,种种目的,以及由此而做出来的种种东西)要在总体上具有一种协调统一。就是说,这目的要具有超越它们之上总的目的,它们共同服务于这个整体的目的。以及,诸结果要有一个整体的结果,它们共同造就整体上的一个结果。这个一的理想就是善。善可以落在种种具体的理念和结果之中,造就具体的实践。具体的东西的考虑的实践的问题是,它们并不能涵盖人所做的种种东西。在其整体的审视中,并不能造就其统一。
死亡问题使人审视的不是死本身,或者死后,而是死亡作为生的界线,为生的整体划出一条现实的界线,从而在这有限的生而言所做下的事情而言来审视它们,使人产生其统一的谋求。如果这种谋求有结果,那么它就是智慧的洞见。
而一个智慧的洞见,以它对于善的分有为条件。在逻辑上,善先于智慧。
(知识和真分有善,怎么理解?可以把求知看作一种实践,在这个实践里,真是在先的要求。而知识和事实的符合一致,作为一种统一,其中已经蕴含或分有了善。善就是这种统一的要求的突出。不然思想和事实之间就不够成联系,各行其是。恰恰是善或统一的要求对于思想提出真的要求,使得它和事实相符或一致。)

逻辑,一种是日常使用的推理中的普遍规律。另一种,哲学的逻辑,突出的是把世界归根结底归于某些思想观念,这些思想观念的东西称为人的世界的逻辑。人的实践所造就的这个世界人做出来的东西作为观念的产物。在后面这个意义上的逻辑,特别需要人的反思自审。人基于偏狭的经验所产生的偏见,意见而非知识和真理来看待世界和通过其实践造就种种东西,就会产生出来结果上偏狭的东西。在这里,人的观念在先决定自己做出来的东西,它是最关键我那一下。认识自己在这个意义上就是审慎地审视自身的观念。不要让偶然经验的东西参杂进来。
不要像盲人摸象的寓言中那样:摸到耳朵的人认为大象就是一个扇子一样的东西,摸到腿的人就认为她就是一根柱状物,摸到肚子的人就确信它就是一堵墙一样的东西,摸到尾巴的就确信她就是一根鞭状物。有限经验并不能直接用作关于无限的世界的观念。不能用局部的知识取代整体的知识。
这个例子突出的就是对于观念的需要审慎。从经验产生观念,这里面还要基于反思作出某种普遍性的分析,而撇除其中的经验成分。这里的反思带来的可以是方方面面更系统的了解,带来一种认知的行动。

观念有其特殊内容,它又超乎偶然的经验。可以看作苏格拉底的智慧。它可以和科学中的自然法则相比。科学是先天综合命题。科学命题,特别是物理,是对于物质的深刻的洞见:它断言某些思想,有别于普遍逻辑并不对经验的内容负责。哲学的逻辑,普遍逻辑,注定是反思中分析而得到的命题。两者的区别,一个是综合的一个是分析的。哲学分析是指出既有的给出来的东西中的普遍逻辑的东西。而科学的分析,指出的是其中含有的经验内容(自然法则)。这自然法则也是普遍规律。但是,这规律已经包含经验的东西了。譬如质量 速度 距离。
观念指的是关于世界的信念或思想。但是关于世界,我没有完整的经验,怎么可以谈论它?只有的世界作为人的造就物而非单纯被给予的东西譬如作为自然现象的世界,它作为人自己做出来的东西而言,才可以在一种理念的意义上谈论它的本质。在此,观念的本质是理念。观念作为理念物。类比弗雷格的逻辑对象。优于理念的这种位置,它值得受到最审慎的审视。要考察理念的来源。这就是善之于苏格拉底。
但是苏格拉底对于善如何产生出知识和真理来,有点晦涩。辩证法在其中是什么位置,什么作用?

卷6 苏格拉底:这个 给予 知识 的 对象 以 真理 给予 知识 的 主体 以 认识 能力 的 东西, 就是 善 的 理念。 它 乃是 知识 和 认识 中的 真理 的 原因。

这里,给予知识的对象以真理,其实是用真来规范知识的对象或者说用真来规范思想。是对于思想提出真的要求,从而就产生真的思想而言给予知识的对象以真理。这里的真理是实践上理念的东西。考虑弗雷格句子意谓真,真是逻辑。句子要谈论事实,就要求它意谓真。
给予 知识 的 主体 以 认识 能力,也是对知识的主体提出认识事物的要求。考虑弗雷格主观思维和客观思想,基于造就客观思想的要求而用思维规律来规范主观思想,使得主观思维符合思维规律地思想而产生客观思想。

12
前几卷,做的是从经验到正义和善的考察。从下到上。从钱财的好处,从一件事情是正义的,好的,到何为正义的审视或追问。
为了对正义的考察,苏格拉底从个人从灵魂转入城邦的审视。以大见小。苏格拉底从基于人自身更好生存的需要来谋划建造城邦。这样,城邦就是落在地上的。基于这种需要的满足为建造城邦的目的,或者说对于目的为轴心规范谋划,苏格拉底提出了城邦的统一的理念或原则。这统一的原则决定了对于一个城邦要造成什么样子的方方面面的规范。不要太有钱,不要奢靡之邦。不要规模太大但内部不统一。以及随后的统一的规范之下的社会分工协作,引出统治者护卫者被统治者的角色划分。

但是,从下到上了有裂痕的。这句话还有待再想。到后面,苏格拉底开始从上到下阐述,通过给出三个比喻。指出善作为一切理念的兆端,善产生别的理念。

但是一样的是,从上到下又是有裂痕的。这个台阶能够一阶一阶从钱到知识和真理到智慧铺到经验,之间又有苏格拉底没有论证说清楚的环节。

从下到上,从一个东西是好的,到一个东西根据什么而言总是好的。这个根据就是正义。这里突出的是正义要置于实践领域来看,它在目的分有善或是善的的前提下产生出来。或者说,正义在于它作为所要求的东西本身分有善或是善的而产生出来所做的或做出来的东西总是善的。

13
理想国里,有一种统一的要求。这种统一的要求始终要区分它作为要求还是实现的或者说可以做到的。对于一种逻辑上不可能的一,它的实践就是灾难。始终要审慎落实统一在逻辑上的可能的论证,落实做到这一的每一步。
后世午托班的实践的一个根源就在于没有辨析某种一的统一在实践上,落到人性上的考察的缺失。造成灾难:改造人性而非促生智慧。智慧的洞见在于并不否定欲望,只是约束欲望。不否定欲望的存在及其要求的满足的合理性,但是约束欲望的泛化,制止欲望作为整体的一奴役理性。

超越人性,不是改造人性。理念对于可见世界的统一,理念是超越可见世界的可思的东西,不是可见世界之中的东西。而改造人性是怎么回事?它是对于事实的否定和改造。用法不对实在负责,或者质料不分有形式的思想,指出的是一个多之间根本的不同。人性化改造是把一落在多就自身而言的性质这样的一种本质上了。

14
和什么人在一起,一个人并非具有某种作为客体的本质,反过来它以作为主体把我带去一种行为方式一种苏格拉底的生活范式之中。而我也是如此。不同人在一起不是作为客体作为仅仅对自身的性质负责的东西,而是对于一种生活范式负责的不同主体之间的碰撞和关系的发生。

15
欲望作为基于人的生理需求,它是人的生存所固有的东西。而灵魂可以看作对于欲望的用法。用法不对实在负责。质料不分有形式的思想。灵魂以欲望为实在,这里的实在是语言游戏中可见的东西,而非苏格拉底作为变化现象的不变原因的实在——它落在理念上。
欲望奴役理性,就是一种w指出的本质主义的哲学病。是对于灵魂的可能性的逻辑空间的否定。而苏格拉底的智慧指引的理性,是一种超越的对于可见的东西的统一。是突出一种超越的实在统一起可见的东西的逻辑位置。

16
在自身好和结果好之间,正义是自身是好的,分有善的理念。并且结果也是好的。
这里,不但是实践中理念分有善,而导致结果的做出来的东西必然分有善,而且,判断一个具体的东西是好的,不但是它分有善的理念作为其标准,还是它的结果的审视是好的作为根据。这里,存在理念分有善和结果的东西是好的之间的区别。这个区别似乎是不存在的,因为分有善的理念的东西其结果的东西总是好的。但是问题在于,理论和实践的区别,想到和能做到之间的区别。从善这个理念可以再辩证法中产生出知识和真理来。但是这样的知识和真理是普遍逻辑,而非具体的东西的知识,不是智慧的洞见。而我们日常总是在做具体的东西,从经验出发,可以并没不预设理念。饥餐渴饮,以及遵从规则地行动。善总是要求和具体的东西结合,譬如理想的城邦的营建,或者灵魂之中理性对于欲望和荣誉的统辖,要求具体的东西中的正义。善非得落到做出来的东西上,才算作为天上的东西在地上做出来。单单善的理念,还只是天上的东西,还没有任何东西做出来。而我们关心的是可见世界的日常生活里做出来的东西。善的理念非得落到可见世界里做出来的东西上落到具体的东西上,才算和人的生存相衔契。另一方面,人从日常所为出发,对自身所做的东西的审视,带来善的要求。它从结果是好的开始,向导致这结果的好的原因的自身是好的东西上升。自身是好的东西,就是智慧的洞见和谋划。智慧在于它对于自身的结果的预见,以这种能达成的结果为目的有意识的实践。但是这种有意识基于语言和意义之间的语法或方法的知识,它还不对做出来的东西或目的的东西的善负责。智慧主要还在于对做出来的东西对目的的东西本身是善的或分有善负责。前者基于怎么做到的方法的知识之上,后者在于做出来的东西分有善或是善的。怎么保证,什么可以保证它?结果的东西的预见是一个条件。基于这可预见的做出来的东西作为多,做出协调统一的要求。做出来的东西符合整体审视的统一的,是善的。人的死亡问题的考虑,就是一个例子。它把人一辈子所做的东西做一个归置,然后来审视其好不好。这时,善不是抽象的而是直观的东西。譬如选了最大朁主的生活范式的人,考虑到其中有吃孩子的部分,它就算不得是善的。自身审视的协调统一,在对于结果的做出来的东西上运用时,就是一个直接的东西。类比弗雷格提出数的概念时所基于的一一相应。前者是抽象的,后者是直观的。

不是数的概念,而是等数或在数上相等的概念

一个数基于一个等数的类的类,或基于一些等数的类,其对象一一相应的类,作为其本质的东西指出来。但是,又可以看到这个类下的这些类,它们被带入这个类,恰恰是基于它们之间等数这个性质。而这个类的本质就是这些等数的类在某个数上的相等。这个数作为这个类的类,或者说这个概念类的外延。在这里,这个数的指出有赖于 与f等数的 这个概念,作为它的外延。
其外延是一个概念类的性质。这里谈到概念类,在于其本质是概念。是概念产生出作为对象的这个概念类。或者说,概念谓述这个概念类。
而一般语言的句子里,概念刻画对象的性质而非本质。对象在先给出来,才使得我们可以说一个关于它的思想,使用概念来判断这对象是真的。而概念类作为对象,它不是现象中给出来的东西,而是基于概念本身作出一种逻辑刻画。

17
作为一个人 重要的是有没有被温柔相待 有没有为真和善和美所逼视而不再为别的东西所逼视。为一个东西所逼视使得人为这个东西所规范 统一,成为以这种东西为超越性轴心的东西。

18
你以后是很幸福的妈咪,因为崽子以后是很有爱的崽子。
为什么
因为爸比存了很多爱进去。除非你以后又取出更多。要相信爱是不会无缘无故消失的。

存,和存进去。理解和体会到爱和温柔的对待,就是存进去了。不能理解没有体会到就是没存进去。甚至,有的爱由于缺乏尊重成为束缚反而产生伤害。

在这个意义上,对于物质要求低一点,有基本程度的满足而不是追求极大的满足,是重要的。这样可以使人比较容易处理生存之后,腾出精力主要来关注精神中的我。

物质由于其无知不觉,无意识,而全然作为客体处于自然规律的支配之下。其无意识恰恰是造成自然现象中的运动的原因。考虑这里的情况:自然现象对于自然规律的无意识而全然处于自然规律的支配之下运动,或者说运动现象总是符合其所无知的自然规律。
转到考虑人的现象。人也具有这个方面的情况。但是人不是彻底的无意识,而总是相对的:
1基于欲望意识,饥餐渴饮。但是对于欲望本身的原因并不了解,或者说可以并不了解。对那原因的东西的认知,是进一步的探究的结果。是另一件事情。并且,随着对于欲望其原因的了解,生理上的,心理上的,对于前者我学习顺应它,对于它向自己提出要求基本的满足,作出接受。另一方面,拒绝它的泛化,拒绝欲望的满足的最大化的要求。后者会把对于欲望的满足作为人之为人的使命,整体上的目的,成为超越性的目的本身,但是这目的不过就是需要被超越的欲望的感觉本身。这里就有一个原因的探究里的循环。类比论证中的循环是非法的,这里原因的探究里也不允许循环。不能以自身为原因。
而逻辑作为最初的东西,它产生出别的东西来,它自身不再有在先的东西。逻辑负责照顾自身。这里,逻辑不再有在先的东西,而不是逻辑以自身为根据。这里是指出一个探究的断点,而并不为逻辑赋予在先的东西。这和欲望作为使命的情况不同。
欲望用作使命,是什么问题?欲望是自然的产物,必然律的结果。但是使命是人对于自身的身份 角色或者说人之为人的本质的认知而产生出来的东西。它总是人的有意识的思想实践的结果,而非欲望那样只是要求人对于生理需求作为必然律中被给予的东西作出承接。就是说,使命和欲望在逻辑上是根本不同的东西。前者有赖于人的自觉,有意识。后者恰恰不需要人的自觉,只是作为客体对于必然律的承接。前者,人对于自身负有全部的责任,后者,人并不对于所承接的东西负有责任。身体的需要,它来了,不是我要它来。饥渴不是我的主观意志的产物,而是生理需求作为客观的自然现象。一天没有吃喝,人自然饥渴。我想否定饥渴而不能。
2对于遵从规则的行动。人总是在社会规范中行动。人对于文化制度具有认知,有意识,但是人在行动中可以并不考虑规则本身的原因。
这就是人和自然现象中的物质类似的地方。我也是在对于推动我如此这般行动,在基于某个目的的实践中对于这个目的被产生出来何以成为我的目的的原因并不明了,我就这么做了。

但是对于这个原因确实还是可以追问和探究的。并且,这种探究带来决定性的结果。这就是苏格拉底对于善的揭示,它作为本体上在先的,人可以有意识得探究它和侥幸它,从而获得一个经过审视也经得起审视的善的生活。善将作为原则对于人的观念作出重新塑造。而观念作为智慧的先天构件,决定人的目的。

19
胆大心细 大胆设想小心求证 这些老话做起来可不容易
理性的恰当运用是整体的审视,决定做什么。它要把人置于环境中审视,和环境衔接互动。不然人封闭起来,和社会和它人环境脱离。审慎在于怎么做,怎么落到实处上。
理性主要用在怎么做上,有问题。做什么才是更重要的,需要先考虑清楚。理性首先用在对环境对外部开放的整体审视里。

20
人或许自许作为上帝的造物 得配得上这个万物之灵的身份或位置来要求自己 人不是期待上帝在日常具体的事情中的帮助 而是人通过自身带着这种身份的自觉符合这种身份地做事情 通过自身的行动把人之为人的角色 它分有神性的本质做出来。在这个意义上,人不是期待造物主的帮助,而是人基于自身作为分有神性的作为造物主的造物的自我认知,把自身这么一种角色做出来。荣耀神,而不是等神的帮助。

苏格拉底也谈到人的神性。在理想国里,这大体就是善的理念,用善来启发自身,规范自身。这就是人对于正义作为总是造成好的结果的东西的追求。人通过正义,考虑的是如何达成善的要求的方法

我们的求神拜佛 和信仰 宗教没什么关系

就其中的人格而言,西方是向善 使得人格向神格靠拢 提升人 我们的求神拜佛里使人的人格下降 没有人格

分有神性使人升华 求神拜佛则使人卑微下贱

分有神性突出人的理性 人的智慧和自律 提升人的能力 求神拜佛里不促成这样的理性 反而使人把自身寄托于偶然和侥幸

如果人时时需要神具体的帮助 那么人对于神有什么用?只是宠物一样的东西 只有人分有神性 践行神性 才具有使得造物主的理念在人类生活中落地,把它造就出来。使得天国不再是神的理念,而是落实到人间生活里。这一步神自己直接不能做到,非得人通过分有神性,并基于这神性的践行把它在人间做出来。这样看的话,人对于造物主而言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人分有神性,并践行这种神性,是造物主的创世纪在人间落实的最后不可或缺的一步

21
关于危险的担忧 想到一个标准
做生意总是讲究成本收益的衡量,而不是单单考虑成本或收益。总得衡量下有个划算或值得或否的判断。危险也是这样来看。总是置于收益得对比总体下考虑风险问题。这个险值不值得冒。一件事情,不能单单就其危险或成本来衡量它值不值得做。还要考虑相应的收益的数目。很多违法的古老的行业禁而不绝,就有高有益摆在那里。古代人下南洋闯出一片生活来,也是类似没活路谋个活路创出去的。对他们,成本就是不出去闯就是一个死,机会成本是零。收益则是一个活路的机会。
我们现在的日常没这么极端。更多是一些比如我就是喜欢爬山,和一群同龄年轻人,一起很high 很开心。这个收益使得我愿意克服路上的辛苦和一点大体可控的小危险。露营深林,那种置身大自然的新奇回到大自然怀抱的感觉,使我愿意忍受崎岖山地扎营的睡的咯,有时下雨的不便。因为有自己的兴奋的事情在先,愿意忍受一些不便和危险。
担心各种卫生,也要置于整体的考虑里来。不能脱离整体的背景无限担心卫生问题。一个社会某个阶段有这个阶段的卫生条件。我们就这个基本的卫生条件里做好个人卫生。但是人还要工作,生活。很多体力劳动,或者运动的人,满头大汗,接触各种尘土都是日常。回家洗刷干净就好了。我以前上门维修时,夏天半天下来人就有点味道,进各种人家里。这些都是工作条件中客观的东西。人要工作和生活。后者是欢乐,做让自己高兴的事情,也可以让人愿意克服种种需要克服的东西。
总得说,就是不能脱离整个语境单独讲究卫生。讲卫生也有个具体情况适度的情况。不是任何时候都要无菌手术室医生那样要求自己。对医生,那是手术安全的合理要求。他回家也不会这么搞卫生的。

我想指出的大概是还要回到一个人过日子总是方方面面整体的审视和考虑里,在一种平衡权衡里来考虑种种局部的问题。不适合把一个局部的东西挑出来脱离别的因素的影响,仅仅只考虑这么一个点。这样容易让人牛角尖。
如果这样能想开,可能有助于说服自己习惯性着急时多克服它一点点。
习惯是个顽强的东西,养成不是一天。改变它,也不要太气馁。每天有所克制,有所努力,积累的结果会显著的。有个词 功不唐捐。我相信它。自己的一切向善的用心,总会有福报的。

22
我像秋天的瓜秧 老萎掉 两个小崽子一天天生机旺盛 但是自己心里是舒服的 不像早年看着青春脑子里乱 想起王尔德小说一个故事 一个人画了幅自画像 他自己很憔悴时画中像是精神的英机勃勃 他自己很神气时 画中像却老态毕现 看见的和内心真实的 似乎有着难两全的关系 至少在初临困境挣扎着挣脱时有这种关系

我现在带引着小崽子讲理 试图让它们在身体的潮汐起来时 也见识到精神的潮起 等青春期那要命的大潮来时 有精神资源可用来应付那一下对于人格的自我塑造的需要 那一拨潮头大 打仗一样给它们埋下点伏笔弹药

青春期不是自然而然就可度过的 非得有意识地自我塑造和种种决断 类比之前身体的发育造就 这一下是精神或人格的自我发育和自我造就 上帝造人 但是人的成人只有依靠自身自我塑造 外力在这一步使不上劲

之前人从来没有这样发掘自身 探索后会发见 人的潜力无限 并且它强大 足以承托自身 可以让自己去信任它信任这个强大的自身 不管精神还是生理的动物性生命力 都是生机旺盛的东西而不是病恹恹不堪打击的东西 小小病菌或挫折 人都有强大的耐操性
它将是后面一辈子的内在的发动机 放在发动机的位置上咬合一个齿轮系统带动人的行动 而不是空转的发动机而并不咬合行动 不是空谈的东西

把它用起来
精神不是幻想玄想 而是内在的动力 行动的肈端 越用它越有劲越运转顺畅

23
苏格拉底的善,落在辩证法上。辩证法是论证的方法。但是,论证总是关于某个思想的论证。苏格拉底没有谈到思想的来源。思想本身不是辩证法给出来的东西。辩证法负责思想作为论点的论证,并不负责思想的产生。
善,还仅仅作为一种超越的统一中那个超越性的一的位置的指出。至于这个一的具体的内容,智慧的洞见,并非先天可以谈论的东西。那么善,就仅仅突出一种超越性的统一的原因的东西的审视的要求,突出反思自审的要求:因为这里是超越性始终是实践领域中归于主体自身的东西,而非必然律中客观的东西。

脱离知识的意见 和知识之间的区别
苏格拉底直接强调了这一点 这里的知识,就要自己负责给出其论证的观点,论点。有论证的有根据的论点就是知识,有别于意见。意见是没有给出根据的观点。这点对于苏格拉底很重要。

苏格拉底要用知识来谈论善,但是承认直接谈善又很难。他转而从善的东西——善的儿子或善所产生出来的东西——来间接地谈论善。
这里就是一种通过认识上在先而本体上在后的东西,它是由善所产生出来的,进而来谈论那本体上在先而认识上在后的东西。类比代数通过一个意谓真的句子进而指出那个名称意谓的对象,一个数。一般语言的句子也是这种情况。区别只在于得到的是一个如此这般某物而非这某物。这里不考虑需要直观或者事实的参与的指称词组意谓某个对象的情况。

苏格拉底在卷六谈到这点时,使用的是一种概念分析的方法。类比弗雷格从两个类它们的项一一相应引出它们在数上相等这个概念(性质)。进而基于等数这个概念,补充一个对象(类),给出 与f在数上相等 这个概念。它的外延就是一个数。
从理念所产生出来的东西,进到这个理念,就是这种分析。区别是,弗雷格的二阶概念是认知领域的概念分析。苏格拉底从善的东西,进到善的理念的谈论,是实践领域的逻辑的指出。实践就其逻辑而言是可以谈论的,是知识。

类比一个真句子对于对象的刻画。它指出的是如此这般某物。它始终是对于这某物的有限刻画。但是善在此,其定义恰恰就是逻辑的东西,就是如此这般的东西。在这里,如此这般是本质的东西。而某物则是表示普遍性的一个空位。按弗雷格在认知上的满足和不满足而言,空位标记一个不满足性。但是在实践领域,理念是实在的或在先的,实践要产生出来的不是这某物,而是随意的如此这般某物。如此这般是实践中在先给定下来的东西。具体的这某物那某物具有随意性。而认知中,这某物或对象是在先给出来的东西,如此这般 这个概念则是随后确定下来的东西。

弗雷格把概念的外延作为二阶概念处理,突出类的某种性质。就是对于某种在先决定下来的东西的指出。
和一阶概念类比。在从事物到语言中,一阶概念是后于对象被确定下来的东西。事物是本体,语言是认识中的知识。这里考虑的是认识论上对于本体上在先的东西的指出。
从事物到语言,一个总是为真的经验命题中的经验概念的指出,是以本体直接给出来(直观或经验)为条件的。
在二阶概念里,等数这个概念补充概念或类f后产生 与f等数 这个概念,它的外延指的是这个概念的性质或本质的东西。什么是这个概念的本质?这个概念是基于这个性质或本质而产生出来的东西。在这里,就是表示普遍性的处于这个概念之下的类,它们的本质或共性的东西。处于这个概念之下的类,是基于这个概念而指出来的东西。它们总体作为一个类,这个类的本质或性质,就是某个数。

弗雷格使用概念类的外延 这个概念时,它通过外延,要指出的是这个概念类源出于的某个概念,后于这个概念,以这个概念为本质,在指出这本质的意义上使用“外延”这个概念。
在 与f等数这个概念的外延 这个概念里,f不是决定性的。可以使用 与g等数这个概念类的外延 来指谓同一个对象。可见,这里要谈论的数,先于具有这个数的类。这里是一种本体上的先后。数在本体上先于具有这个数的一个概念类或这个数属于它的一个概念类。
但是这样的话,一样可以把经验概念也在一个概念空间中看作本体的东西,它是在先的。比如颜色的可能性空间。颜色类比数。
只是,这么处理有什么意义。没有用处或有效用法的概念或思想,和整体脱节,不去考虑它。
数可以谈论不同的数之间的算术运算。不同颜色之间没有这种关系或运用。可以基于色谱而考虑混色的情况。但是,混色和算术的区别在于,后者的结果还是一个单纯的数,而混色的结果则产生一个复杂色谱的复合,它不再是一个单纯的颜色了。
开始的东西和结果的东西都作为单纯数。在颜色里,它们之间是不同的。单纯的数,指出的是不同的数之间可归约。而颜色不可以。颜色空间的本质是指出不同的东西,它们之间不可以归约。后者使得它们之间不具有算术运算这样的操作。

弗雷格基于在数上相等(基于一一相应指出它),从而在给出数的定义之先,就对数做出了某种合法的谈论。数在此本体上是在先,而认识上是在后的东西。而等数则本体上在后于数而认识上在先于数。
从语言到世界,真是逻辑。或者说,真是语境。就是说,当我说一个句子为真时,真本事不需要再被解释。逻辑负责照顾其自身。可以把句子意谓真,和这个句子作为关于事实的谈论,总是看作等同的情况。这里没有经验性参与其中。或者说,仅仅凭语言本身(真)就能给出这个用法。这就是真作为逻辑的含义。

既然一切都源于肈端,源于那一念之间,它就是我们的观念。那么,重要的工作在于审视我们的观念,这决定着我们的选择的逻辑的东西。审视它,剔出其中偶然的经验。从而重新规整我们的观念本身。

苏格拉底的理想国对于善的鞭辟入里的讨论,做的就是这个工作。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9,636评论 5 46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3,890评论 2 376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6,680评论 0 330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3,766评论 1 271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2,665评论 5 359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045评论 1 276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515评论 3 39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182评论 0 254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334评论 1 294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274评论 2 31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319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002评论 3 315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599评论 3 303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675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917评论 1 255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2,309评论 2 345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1,885评论 2 34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