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回头看看日本65年,这必将是未来20年中国最有钱途的机遇》一文
作者的核心观点是日本的零售企业发展轨迹是中国企业未来发展路径。
从三个层次解释这个判断:1、为什么学习日本? 2、学日本什么? 3、如何学?
一、关于为什么学日本的论据:
1)日本民族小,经济发展规律清晰,好研究
2)文化上有共通性(这个判断如果从伦理道德,集体主义倾向,宗教影响等方面看确实如此,日本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并信仰佛教),中国的人口结构变化趋势也会跟日本类似(曾经关注过人口政策对人口结构的影响分析,机会微乎其微,此论据赞同
3)中国应该借鉴日本的先进技术和商业模式(普遍适合,中国目前发展阶段,只要比我们有先进技术和商业模式的都应该学些,日本只是学习对象之一)
4)关于时间机器理论,(在了解青蛙品牌的过程中,看到了巴拉的发展轨迹,此事情有亲身感受,之前看到过一个投资牛人的案例,基本上遵循的就是这个原理,他追风口是通过全球地理位置的切换找到新兴经济体投资。日本作为一个发达国家,中国是东亚经济体的发展中国家,确实有可能应用到时间机器理论)
二、从日本的发展历史看中国发展趋势?
日本的消费特征划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57-1971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的,大批量、同质化消费阶段,这个阶段经济快速发展诞生大量新中产,消费需求同质化,生活方式同质化,消费心理基于standard package 和one stop shopping的理念,回想过去10年巴拉一直倡导的开大店,一站式购物的理念,结合社会稳步上升的经济环境,如果对照日本的情况,确实有相似度。但是换一个思维思考,也就是说今天再搞大店一站式的购物理念,发展必将不符合未来消费趋势的变化呢?
第二阶段是开始了1971-1991经济低迷,开始转向个性化消费、关注高性价比、关注精神文化消费特征,对照中国,从人口结构和经济发展情况上看,人们的消费习惯开始分化,有奢侈品消费市场的繁荣,也有拼多多的高速发展。如果看发展阶段,中国目前处于日本第二发展阶段。这个期间,出现了名创优品、小米之家、唯品会线下店等形式,也就是说消费者一方面关注品牌背书,一方面关注产品本身性价比,再有就是情感上是否认同该品牌,换个角度思考,从企业的角度出发,这个时候即使用规模化运营、高性价比、优良的设计等背书的渠道力、产品力外,还要增加与消费者更多精神、文化层面的情感链接,才能塑造企业独特的优势。回想下,现在在情感上有链接的中国自主品牌好像也没谁,至少我的消费没有忠实度可言。
第三阶段是1991-2018经济开始回暖的日本,关注极致性价比,关注情感链接消费,总结到随着社会的老龄化开始“少子老龄”的商业机会。二胎政策并没缓解中国的老龄化趋势,未来的消费主力群体很可能是青少年和老年人,这两端的人群。青少年会更偏向奢侈消费,老年人消费更偏向生活品质消费。赛道就在这个趋势中。
三、重点案例:
消费低迷阶段发展起来的堂吉诃德、大创以及新零售模式的Seven-Eleven,堂吉诃德和大创在终端门店都采用店长制度,门店被充分授权、快速反应、自负盈亏、每个店铺偶读成了一个小发动机。
堂吉诃德用“低价买入处置商品变废为宝”的同一逻辑上,从实业发展到了投资。我能判断的是其有比较强大的运营能力,坚守的生意逻辑,如果在这个逻辑基础上,未来很多品牌很可能会被旁大的品类杀手们吞噬。在细分市场上被逐一击破。我的观点是所谓品类杀手,是极致细分市场的一种表现。
三、关于怎么学?
这次深圳家居展,各品牌公司极力在发展线下代理渠道,我的思考未来的生意再区分线上线下其实没有意义,代理商应该没有了存在的空间,取而代之的是店长负责制。
四、关于未来的机会再哪里?
作者给了个表格,可以持续关注相关资源的变化动向,以及腾讯、阿里、百度、小米等生态型企业的投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