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林清玄作家的一篇文章,论述了佛教放生的变味以及积极的改变。
佛教通过放生以积功德的做法,延续已久,人们生病了,放生;遇到挫折了,放生;心情不好,放生。为了自己的私欲,无视动物的生命,活活捕捉用以放生,但经过这样折腾的动物,存活下来的少之又少。放生的初衷是为了给一些动物自由,并寄托自己的美好心愿,积累为善的功德,好得到菩萨的庇佑以及内心的安定。愈演愈烈的放生却成了一种满足私欲的手段,没有仁慈,没有布施。
好在,现在有的寺庙用捐赠的钱物造了一个动物园,用以保护和收留一些不健全的动物。也算是弥补不那么正确的放生!
看完,不禁想到,我们也总是如佛教放生一样,一心执念,却被美好的愿景迷茫了心智,忘却了真正的意义。
前几日看完冯导的《我不是潘金莲》就想写写观后感,但我也被自己的执念困住了,没能好好静下心完成。先让我们聊聊电影里的潘金莲。一个乡下的个体经营户妇女,为了报复前夫,进行了十几年的上诉,告前夫,告法官,告县长……最后告到人大。经营的农家乐,一再被耽搁,美好的青春也在路上奔波中流失。最后前夫意外身亡,再不能上诉,她猛然觉得,生无可依,生命已经完全依赖在一次的上诉中。
她的初衷是要一份公道一份真正的关怀,却不曾在轮番上诉中问自己,这样下去是否真的能得到所要。
在分析潘金莲的同时,我也试问自己,这些日子的执念,是否是内心想要。其实无非是想功利地学到自己想学的,抛开我不想接触也不喜欢的,一天天打电话,想办法,想要换导师。但,好在我初心还是打造自己,不是为了逃避。不过我不该为此郁郁寡欢,因为我努力考研,读书,最终目的是活得美好。
有执念是好的,但一路的坚持难免会忘记自己真正想要的,多在静下来的时候听听心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