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小雪又一年,年华易老,岁月流逝,我们剩下了什么?幸福在哪里?不去思考,就可以幸福吗?如要思考,如何思考?
当你感觉到疲惫的时候,当你的事业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你有没有想过,可能是我们缺少底层思维,它可以帮助我们一路走下去。
我们看正这个字:止于一是为正,有两层境界:先知止,再止于哪里?
1. 从《大学》看“止于一”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
可以看出,要想做到“知止”,是有次第可依循的。一旦我们亲自去行动,就可以体验这些境界:知、止、定、静、安、虑、得。
2. 从《论语》看“止于一”
止有境界之分,也就是说:小有小止,大有大止。
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大学》
小鸟知道停止在山丘上,不轻易到人烟密集的地方。人呢?我们要去到那里,才想止?
吾道一以贯之. ---《孔子》
作为人,难免要出来工作,遇到很多人,经手很多事,呆过很多公司。在这些经历之中,离开之后。我们有没有一个底层逻辑,来一以贯之?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你自己有水平,别人不知道,你心里却没有不舒服,不就是一个君子吗?君子就是人可以到达的“正”的一个境界。
看到不顺眼的人和公司,就选择放弃吗?那要放弃到什么时候?有终点吗?
我的底层逻辑是,无论经历什么样的人、事、公司,都以自我成长为第一原则。成长又是为了什么?成德,达道。
自我成长,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而且是做人上的,要反反复复在人和事中思考,如何才是“正”的做法。逃避、离开、抱怨肯定不是正的选择。因为即使换个人、换个事、换个公司,还是要面对同样的问题。所以终究,我们要面对的不是人、事、公司,而是自己。
与其扬汤止沸,莫若釜底抽薪。---《三国志·魏书·刘廙传》
3. 从《清静经》看“止于一”
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清静经》
在我们经历的人、事、公司里,保持清净心,就容易做到“正”。比如做事就是一心做事,不含任何私心杂念。
什么是私心杂念?
有表达欲、有想被了解的渴望、有教育别人的念头、有高人一等的指手画脚、有助人成长的自以为是,等等...
4. 从《道德经》看“止于一”
躁生寒 静生热 清静为天下正。---《道德经》
5. 从《易经》看“止于一”
以谦卦为例
- 中
是空间概念,代表好位置。
居下卦中位的二爻和居上卦中位的五爻,得到了这二爻的位置便,叫得中。
为什么这二爻特别强调呢,因为中位象征着人与事物坚持中道,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处在一个最好的位置,如果是阳爻居于中位,代表着事物具有刚健而适中的德行,如果是阴爻居于中位,代表着事物具有柔顺而适中的德行。 - 正
是时间概念,代表合时宜。
阳位:1、3、5
阴位:2、4、6,
阴爻在阴位,阳爻在阳位,叫得正。 - 中正
在合适的时间,在合适的位置上,就是行正道。
人生在世,都不可避免的会碰上各种各样的事情,在面对遇到的事情时,如果心中有“道”知“常”,便会知道怎么样去取舍,才会让自己处在一个良好的境地。在面对诱惑时,也才能有一个决定取舍的标准,是与非也就自然会懂得怎么样选择了,如果常行正道,不易中行,则邪行自会辟易了。
6. 从《阳明心学》看“止于一”
致良知。---《阳明心学》
如果能坚守中正之道,久久为功,自然可以不用“致”而自有“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