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主题阅读连载的第 5 篇,也是关于重建逻辑思维力的最后一篇文章。
这篇文章中将主要介绍 3 本书,都和如何思考有关:
1、《思考的技术》
2、《清醒思考的艺术》
3、《思考,快与慢》
点击下方标题,即可回顾前几期连载。
我将会继续用以下框架来帮助你提炼出书中精华:
1
《思考的技术》
一句话概括本书
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掌握科学的思考方式,在掌握数据的基础上,大胆地假设,努力求证,导出结论。
知识点:
1、用分解法预测未来
分解法就是对已有的技术、产品进行分解,从而预测它的发展趋势
2、用实地考察法预测未来
实地考察法就是要实地观察人们的消费习惯,总结规律,预测商业发展的方向。人性比技术更重要,洞悉人性才是根本。
在生活中的应用
每天坐地铁过程中,你可以思考如果你是地铁里广告发布的公司老板,你会如何提升本公司的业绩?
如果你是一个在地铁里卖盒饭的老板,你会如何提升自己的销售业绩……这些都是锻炼思考力的方法。
关于本书我的思考
很多人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以为自己抓住了本质,其实是被外界的干预、固有的经验或者别人的劝说所误导。
2
《清醒思考的艺术》
一句话概括本书
书中列举了 52 种常见的思维错误,当明白了这些思维错误是如何发生后,人们就有可能远离思维陷阱。
知识点
1、自利偏误
成功归于自己,失败归于外因,这就是我们常常面临的自利偏误。
比如,上学时,如果我们对成绩满意,通常会认为考试反映了自己真实的能力。对成绩不满意,却更倾向于寻找外部的原因,比如试卷偏难,复习时间不够等。
想要避开这个错误,可以刻意去作反向思考。成功的时候,想想外部环境对自己成就的影响,失败的时候,找找自身的原因。
除此之外,还可以找到一个直言不讳的人,帮助自己客观分析原因,吸取那些真正能帮助我们成长的建议。
2、自我选择偏误
当我们身处情境之中时,很容易掉进自我选择偏误的陷阱:认为是自身的问题导致了现在的结果。
可实际上,这个结果本来就有很大概率发生。认清问题的症结所在,有利于我们平衡心态,公正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
比如,我们遇到塞车的时候,会情不自禁地抱怨“见鬼,怎么又让我赶上了”,可实际上这条路经常塞车,只是当自己被困其中,塞车这件事就会引起格外关注。
我们不小心滑倒,会觉得自己特别倒霉,其实可能只是这个地方让人摔跤的概率很高,我们是许多人中的一个罢了。
3、 讨喜偏误
你有没有发现,每一次车展,都离不开颜值和身材绝佳的车模,奶粉广告里的宝宝,看上去也都那么招人喜爱。他们的出现,就是为了讨喜。
受讨喜偏误的影响,我们会购买原本不需要的东西,投入高过预算的花费,答应内心抗拒的事情,甚至做出不符合原则的决定。
4、互惠偏误
所谓“吃人嘴短,拿人手软”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人们会因为不想亏欠,做出违背自己初心的决定。
比如,你一般容易买下在超市里你试吃过的食品,即使再难吃。
所以,如果你希望按照自己的内心去选择,就要避免欠下不必要的人情,或者对已经存在的亏欠,主动用自己可以接受的方式回报,以此获得心理平衡,从而远离亏欠情绪,以客观的态度,做出理智的选择。
5、 现成偏误
“他喜欢抽烟喝酒,吃东西不忌口,照样活了90多岁”,“她开了20多年车,经常打电话,从来没有出过事故”,“这么做肯定没问题,因为我们之前一直都是这样做的”,“乘坐飞机非常危险,昨天就发生了一起坠机事故”。
说这些话的人,想用过去的例子证明某件事情,结果却掉入了现成偏误的陷阱。
这种思维偏差,会让我们的双眼被面前的浮云蒙蔽,无法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
现成偏误强大又顽固,我们想要战胜它,就要多跟和自身经验、想法不同的人合作,在判断事情时,找多样化的例子来对比权衡,让思维产生碰撞,从而磨合出最恰当的做法。
6、归因偏误
曾有一项研究表明,家里藏书多的学生,学习成绩更好。在这个结果的影响下,许多家长开始大量购买书籍,期待以此提高孩子的成绩。然而,这却是归因偏误的典型例证。
关于本书我的思考
我们的人性中有些天然的弱点,如果想要觉知到这些弱点,第一步需要我们拥有大量的认知.
然后在事情发生时,学会跳出来看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不断从错误中总结经验,正确下一次,不会再让自己调入思维的陷阱。
3
《思考,快与慢》
一句话概括本书
讲述人们是如何通过双系统进行判断和决策的,并揭示了众多大脑思考的局限性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不理智行为
知识点
1、系统 1 和系统 2
对于人类的思考活动,心理学家认为存在两种模式,他们将其命名为系统 1 和系统 2 。
系统1的运行是无意识且快速的,不怎么费脑力,没有感觉,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状态。
系统2则将注意力转移到需要费脑力的大脑活动上来,例如复杂的运算。
比如,如果我问你2+2等于多少,你会很快地反应出4这个答案。但我要是问你23×36等于多少,那你就得进行一定程度的计算了。
在这两种情况下,前者是系统1的自主反应,而后者需要系统2集中注意力进行深入地思考。因此系统1又被称为快思考,而系统2则被称为慢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系统1与系统2分工合作,使得我们能够高效地思考。
那么,这两种思考模式中哪一种是主角呢?从上面的描述中你可能会认为是系统2,因为计算23×36显然比计算2+2要牛逼得多。
但实际上主角却是系统1,为什么?原因就在于系统2的思考需要消耗能量。
我们的大脑倾向于自我保护,会尽量避免有难度的思考,因此系统2是懒惰的。
正常情况下由系统1对日常的一些决策进行处理,只有当系统1遇到麻烦的时候,系统2才出面解决。
比如前面提到的复杂乘法计算,系统1搞不定,这时候尽管要消耗能量,系统2也需要出马。
2、启动效应
如果你脑海中此时有“喝”这个概念(不论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恰好此时有人低声跟你说了“汤”字或者在你前面远远的地方放上一碗汤,你肯定会比平时更快地意识到“汤”这个字。
这便是启动效应,你一开始不会想到“喝水”、“喝可乐”等字眼,而是先想到“喝汤”.
正是因为“汤”已经事先在你大脑中形成了印象,这是系统1直觉思考的结果。
也就是说启动效应是指由于之前受某一刺激的影响而使得之后对同一刺激的知觉和加工变得容易的心理现象。
如果在你面前放一个苹果,然后问你和“苹果”同类的有哪些,你会回答梨子、香蕉、葡萄等水果。
但要是在你面前放的是苹果手机,再问你同样的问题,你的回答就会变成三星、小米、华为等手机品牌。
3、启发法与偏见
对于有难度的问题,我们的大脑总是很难快速找到令人满意的答案,此时系统1就会找到一个相关问题来回答,这个问题比原来的问题更容易作答。
我把这种回答一个问题而绕开另一个问题的做法叫做“替代”。
“替代”这一概念就是启发法和偏见研究法的核心内容。
所谓的启发法就是你为了回答一个困难的“目标问题”而去寻找另一个简单的“启发式问题”的一种方法。
比如我问你,你对这一周的工作满意吗?对于一周这个时间跨度,你可能要从星期一想到星期五的工作情况,然后总体做个评估,这样显然很麻烦。
所以,快速思考的系统1就会只考虑当前的工作情况,因此如果你今天刚被领导批评,即使前几天表现不错,你也会回答不满意。这就是启发法,即用当前工作满意度去替代这周的工作满意度。
4、锚定效应
所谓锚定效应是指当人们需要对某个事件做定量估测时,会将某些特定数值作为起始值,起始值像锚一样制约着估测值。
比如你去商店买衣服,看中了一件衬衫,如果价格标签上写的是100元,那么你对这件衬衫的价格估值就会略低于100元,正常在80元左右。
但是,同样一件衬衫,如果标签上写的是500元,你还会在跟店主讨价还价时说80元吗?那铁定得被赶出去。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你对衬衫的估值就会按照价格作出相应的调整,一般情况下是450元左右。
这就是锚定效应,高锚定值会让你产生高估测值,而低锚定值则产生低估测值,通俗来讲就是一种先入为主的现象。
5、回归现象
在工作中很多领导认为,批评比表扬更有用,但事实却并非如此。研究表明,员工的表现会呈现出一种回归平均值的现象,即一段时间的良好表现之后往往会带来另一段时间的较差表现。
由此就导致了一个现象,表现好受到表扬后随之而来却变差,而表现差被批评后接着就变好了,所以领导们就形成了这样一种误解:
表扬没用,批评才有效。但其实这只是回归效应而已,即使什么都不做也是同样的结果。
6、禀赋效应
当个人一旦拥有某项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增加。
比如,你花了1000元买了一张演唱会门票,当你转让时会定价到1200元,因为你已经拥有了它,所以你会认为它的价值更大。
关于本书我的思考
当我们掌握了大脑的两种系统之后,我们可以在生活中合理的加以利用.
比如,我们可以利用启动效应来引导对方做出我们想要的回答、比如我们可以利用锚定效应将自己的产品或者课程适当的抬高定价等等。
与其把成功归因于运气,不如尽可能的掌握和看透人脑的运行规则,然后利用这些规则帮助我们达成目标,获得成功。
以上就是逻辑思维力主题阅读的最后三本书。
关于提升逻辑思维力,我主要选了10本书,分别为:
行文思路为:
这 10 本书的精华,是我用将近60 小时的时间内化总结和思考的结果,如果你认认真真读完了并吸收了,相信你一定会有收获。
最后想说:
内容、知识等无论我花再多时间提炼、总结得再好,如果你只是看完默默收藏到印象笔记里,真的一点用都没有.
最好的方法就是内化并实践应用。真正对得起自己的时间。
这是丫丫写过的第 268 篇文章,希望此文对你有用。
明天清晨 5:21 不见不散。
丫丫亲笔,2017 年 9 月22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