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层听民声
一一一系列报道之一
本刊河南卢氏(卢木鸟李长新)报道 金风送爽,金桂飘香时节,我们来到秦巴山区集中连片贫困县也是河南省三山一滩重点贫困县卢氏县五个乡镇村组,通过走基层,听民声,看实效,了解扶贫开发工作典型事迹,调查扶贫开发给人民群众带来的实惠,感受山区日新月异的新变化。
身残志坚杨书春办起了养猪场
2017年1月,河南电视台推出一个大型公益节目---《脱贫大决战》,卢氏县瓦窑沟乡观沟村的独腿老汉杨书春在晚会上亮相,通过央视主持人郎永淳对他的事迹深入细致的采访报道,一个身残志坚,不甘贫困,自强不息的杨书春精神感动了亿万中国人。籍此线索,9月12日,我们翻山越岭,在伏牛群山的绿海里千折百回,终于在老杨新建的猪场找到了他。老杨正在猪舍里照看他的宝贝十几只黑猪仔呢。闻听我们采访意图,老杨放下活计,坐到场里起居室里,就喷开了。
老杨说,他年轻时,在河北峰峰煤矿打工挖煤,被矿车砸断了一条腿,半个身子也受了伤,成了重度残疾人。那个时不像现在,也没有啥赔偿金,病看好落一身残疾回到家里,生活很艰难,要学会独腿担水、背柴、上树等劳动技能。别人健全人能干的活,自己都要付出千百倍的努力才能慢慢适应。但是,尽管学会基本技能,但干活肯定慢,不能和人家健全人相比,出门打工还是没有人要。杨书春想,咱不能向等靠要,得靠自己。他坚持种好庄稼,发展食用菌生产。当时,穷啊,连自己亲戚都看不起哦,一次,他想买个架子车,通过上山挖药材,捡菌菇,收入200多元,还欠30块钱不够。找亲戚借,明知人家有钱,他却说没有钱。
人运气来了,啥都挡不住。这两年,我家好事接连不断。我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事迹,不知道咋传到三门峡一个刘记者耳朵里,他把我的事迹登了报后,各路记者媒体蜂拥而至。三门峡日报记者牛富江写我的事迹,还被评好新闻呢。央视新闻联播主持人郎永淳,为采访我的事迹,还住到瓦窑沟前后采访好几天。郎永淳还带我到木桐乡窑沟村,参观藏香猪养殖场,人家送我六只小猪。我回来后,又给另外两家贫困户送去了四只,让他们共同致富。在兰考,拍摄《脱贫大决战》,河南电视台的著名主持人庞晓戈没有一点明星架子,对我这个残疾人关怀备至。信念集团的叶总还请我到大酒店吃饭,给我端酒,把我喝醉啦。叶总还亲自到我家考察,准备发展食用菌产业,带动群众参股分红,成立公司,让我当总经理呢。
县乡领导也很关怀我,说我不仅是瓦窑沟、卢氏县的骄傲,也是三门峡河南省的荣誉,要倍加珍惜。乡里李书记每周都要来看望我,县委书记也来看我。帮助我这个贫困户建起了新猪场,现在可以扩大规模了,养个一百多头没有问题。目前,大猪母猪十八头,小猪二十八头。黑土小猪一头800元,就是两万多块。有了这个黑猪场,一年他家收入十万八万不成问题。他准备让孩子回来,搞电子商务,把家里产的黑土猪、山菌、药材在网上销售。更重要的是,乡李书记说,要带动群众致富,这一点我始终不忘。
最后,老杨告诉我们,他的孩子也找了个云南姑娘结婚了。这在过去是不可能的事。他现在就是一个心愿:一心一意,带领乡亲们奔小康。
看到老杨信心满满的样子,我们感觉,老杨苦干脱贫的内生动力是特别的充足。
瓦窑沟乡山景如诗如画,位于该乡的209国道边的龙首山庄,还是个文化休闲旅游好去处。
从2016年10月29日以来,众多主流媒体聚焦杨书春。河南卫视“大象市集”大型惠民公益活动走进卢氏县,《河南新闻联播》及时对此次公益活动进行了采访报道。11月8日《人民日报》以《一条腿蹚出脱贫路》报道了杨书春的事迹,新华社、《河南日报》也对杨书春的事迹进行了报道。
曹靖华故乡五里川镇脱贫步伐快
五里川,是卢氏县南山重镇,也是当代文学一代宗师曹靖华的故里。2017年,要实现1281人稳定脱贫,南峪沟、前村两个贫困村退出贫困村序列,完成388户群众易地搬迁任务。
据了解,五里川镇首先突出抓好产业扶贫,以万亩核桃、万亩连翘两个基地和鱼塘沟天然药材谷、南峪沟核桃生态园建设为龙头,坚持长短结合,实施短平快项目和长效产业。同时,大力发展传统的食用菌产业和积极组织劳务输出,促进贫困户当年增收。全镇食用菌发展代料1500万袋,其中贫困户发展120万袋,户均5000袋,人均增收4000元以上。转移输出贫困户劳动力251户760人,通过打工就业实现增收。
其次是成立以合作社为龙头经济实体,带领贫困户闯市场。目前,已经依托产业群体,组建运营了兴民农副产品有限公司、靖华故里旅游开发公司、兴农草腐菌示范基地以及中药材等1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贫困户从事食用菌、中药材、核桃深加工、五里川浆豆腐等,通过从事家庭作坊、原料收购或进场务工,帮助230家贫困户增收脱贫。
三是加快挪穷窝搬迁步伐。尊重群众意愿,确定县城和镇区两个移民搬迁类型,计划搬迁632户2435人。在2017年11月底以前,保证南坡异地安置社区如期搬迁280户980人乔迁入住。建设核桃产业园和食用菌产业园,让搬迁下山的群众搬下山,有饭吃,能致富。
五里川镇人大主席张清华说,扶贫攻坚的关键,重点要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克服等靠要思想,干部群众,万众一心,如期实现党中央提出小康社会目标。
木桐乡靠项目带动精准扶贫
木桐乡地处卢氏县西部边陲,与陕西商洛毗邻,处深山偏僻一隅,经济文化落后,群众生产生活艰难。但是,木桐乡的脱贫攻坚力度,却异常坚韧不拔,以产业扶贫为重点,瞄准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和“造血功能”,扎实推进精准扶贫,2017年重点项目建设投资目标落地生根,新农村建设突飞猛进,干部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老百姓说,木桐乡乡村面貌就是这两年变化最大了。就连陕西乡党也说,你看看人家河口街、拐峪新村、木桐街、鸟桥村,一年一个样,山清水秀,街道整洁,楼房林立,真是想不到发展的这么快。
据了解,在项目建设中,木桐乡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建设。各个精准扶贫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势头强劲,并取得明显成效。其中,正在建设的公共服务建设项目幼儿园,已投资完成352.7万元,9月初投入使用;教育建设项目木桐乡中心小学,总投资2000万,10月底完工;扶贫搬迁项目建设,总投资3100万,8个搬迁点10月底完工。木桐乡在项目的选定和工程质量上精益求精,务求将有效的资金发挥最大的作用,确保每个项目都能落地生根。
通过项目帮扶、产业带动,木桐乡10个行政村的村容村貌有了彻底的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和质量有了极大的提升。用当地干部群众的话讲就是“生活质量有进步、产业收入有提高、脱贫服务有保障”。这些项目的建设有力地保证了木桐乡脱贫任务的完成,使贫困群众不仅能够脱贫还能够快速致富,还为贫困群众拓宽了增收渠道,增加了收入,有效地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指数,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基础。
驻村工作队为民谋福利
在精准扶贫过程中,省市县扶贫工作队发挥了重要作用。木桐乡党委书记魏海峰说,包扶河口街村的三门峡市委办、包扶拐峪村的三门峡市水资源管理处、包扶鸟桥村、刘家村的卢氏县卫计委等,这些单位的领导都十分关心支持包村扶贫工作,队员常年驻村,协助乡村扶贫工作,并协助村里解决群众反映的交通、通讯、电力、水利、饮水安全、新区建设等问题。
昔日四塞之乡,如今四通八达。卢氏县交通局在木桐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力度空前,250省道改建,解决了鸟桥夜长坪两个村的出行问题。河口至松木公路升级也解决了灵神窑沟等村群众出行不便问题,交通条件大为改善。河口、拐峪、刘家村新区建设不仅解决了贫困户的住房条件,也为下一步全域旅游开发奠定了基础。
在通讯设施方面,各个扶贫单位,各尽所能,尽量协调相关部门合理布局,建设手机信号塔,达到手机信号、电视信号全覆盖。电力部门也全部更新杆线,确保电力实现户户通。
拐峪村在实现8个村民组全部通水泥硬化公路,户户饮用安全自来水。产业方面,2017年完成和开建了15个各类民生扶贫项目。河口村在驻村领导、市委办副县级干部张安文带领下,赵旭春、张杰两位离职专业驻村,通过让贫困户发展烟叶、连翘、核桃、艾叶等种植项目,实现当年增收,并安装了光伏发电等为贫困户长远稳定增收项目。在农村公路建设方面,中交建集团海威公司,克服重重困难,把后山、前后岭通组公路全部硬化,实现河口村六个组水泥道路全覆盖,也为下一步全域旅游奠定基础。
鸟桥村新农村建设日新月异,困绕上千村民几十年的一条山岭险段公路,在乡党委、政府、县卫计委多方争取与协调下,目前,此段公路正在有序施工中。
攻坚脱贫离不开基层领导的真抓实干,乡书记、乡长亲自挂帅督导,一个崭新的鸟桥村新区已经初具规模,村民正在后等待新迁新居。
精准扶贫范里镇存在问题比较突出
9月10日,我们到范里镇孟窑村采访,见到孟窑村前凹组王建生,他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家里的房子,因修涧柏乡村公路被政府扒掉,一家人住在土窑洞里,我们到他住的窑洞察看,窑顶有裂缝,随时有坍塌危险。按照扶贫移民搬迁安置规定,王建生应该到乡里或县城安置。但村支书以王建生有孩子当义务兵有收入为由,今年5月份把他的贫困户取消了。孩子当兵保卫祖国,应该受到政府优待,怎么成立享受贫困户政策的障碍?现在,王建生要求批宅自建村镇也没有给批准。
村民常来森、史随忠、王会堂、夏来定等家境十分贫困,住的都是土坯房,有的住的是窑洞,其中夏来定住的房子已经塌掉,现在租住在亲戚房子里,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是老实巴交农民,村里就是不让他们当贫困户了。
瓦窑沟乡金庄村一组王永华是乡村确定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让他去乡里县里安置区他都都不愿意去。他说,我们去城里乡里住,国家不要钱给房子,但我回家种地不方便,加上给房子还要拆掉我老宅,所以,我不愿意去。我们组有三户贫困户去街上安置了,就我一家不同意搬迁。现在政府也没有政策说我们这些户咋办,王永华希望政府对他们这些不愿意搬迁的人的老宅给予补贴返修改建,总不能让他们住老土房子。眼看全县脱贫攻坚进入收尾工作,范里镇还如此不精准,工作不扎实,严重影响全县扶贫工作大局。
发挥内生动力完善扶贫政策
扶贫攻坚是一个国家战略,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既须要各级政府全体干部职工的全力付出,更需要贫困户发挥自身的内生动力去拼搏奋进。不激发他们内生动力,扶贫成了扶懒汉,越扶越懒,贫困户成了穷坑填不满的无底洞。
调查结束时,一个扶贫干部告诉私下告诉我们,他认为,现在国家应该改革扶贫模式,把扶贫资金都集中使用到解决孤寡老人、五保户、因病致贫、或失去子女依靠的、或农村没有劳动能力的群体的老年人身上去,解决农村没有劳动能力的老年人看病生存问题。过去民政部门也管了,但管的不好。有了扶贫资金的投入,把这些农村弱势群体管好就行。其他人,年轻力壮,只要没有疾病,不缺胳膊少腿,外出打工,那个一年不挣几万块?养活不了自己?让国家给他修房子?这让全国那么多房奴情何以堪?
对于范里镇存在的问题,本刊将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