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手机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正在参加本省某双非一本的军训动员大会。而三年前,和我来自同一个小镇初中的同学第一次离开,踏上了不同层次高中的新路程。而这次,一样的,我们没有再次重聚,反而越来越远。
到底是因为什么?
1.小镇的初中
我的小镇,坐落在某一个沿海新一线城市中的某一个偏僻角落,若干农村组成了她。在小升初的时候,有钱挖路(在我们那里是开后门的意思)借读的都把孩子们送出去读书了,因为当地小镇的初中教育质量很差。差到什么程度呢,每一届只有四个班级,每个班40个同学,我们那一届只有20个人左右考上公办普高。而我们那一届,又是截止到我们这里最好的一届。前面甚至有一届只有个位数的人考上公办普高。而区里好的初中可以保持在大量人数的基础上,有90%以上的普高率。
而现实是,很多小镇的家长消息都是闭塞的,当时年幼的我们在网络也并不发达的情况下,即使是沿海经济较为发达也改变不了我们的命运。我们只有被迫直升那所初中。
家里人对我的要求很简单,考上一所公办普高就行,我的邻居们和亲戚们也是这么说的,这也几乎成了我初三冲刺的要求。现在回想起来,是低得不能再低得要求。
没有重点中学的字眼,小镇的父母,要求我的,只是上一个普高。
低要求, 种出的也只会是低矮的藤,结出的果最好的情况是合格,但肯定不会是优秀。
深夜读书的我,那时候的目标在城里的人眼里看起来很小,在小镇里却很大。
2.区里的高中层次以及我们的高中
区里的高中公办普高并且能考上一本人数超过10人的学校大概有6所。以字母为作为它们的代表符号,它们的层次是:A>>B>>C>D>F=G. 其中,A每年会出清北;B不一定会出清北,top5每年会出;C一本100多个;D80多个;F、G20个不到。
当年的我们区下来了一个政策,刚好从我们那一届开始,就是定向保送。这一个定向保送提前安排一场考试在中考前面,参加定向保送考试志愿资格由初二初三的期中期末成绩划定,资格数量按照学校人数来分配。我刚好被卡在了C校之外,划在了D校并顺利通过。
虽然当时的老师对我说,如果我参加中考可以考C校及以上。但是还记得么,我的要求仅仅被定在了普高。
也是这个考试挽救了我们初中的升学率,这6个学校分别有4个左右同学进入。已经是办校最好的结果。
如果没有这项平衡教育资源的政策,以我们的师资和资源是根本不可能做出这样的成绩。结果出来后,当我的母校初中挂起"历史以来最好的成绩"的横幅,我以她为骄傲。
只是后来到了D校,听起他们回忆他们的学校,甚至有的去A校的有将近百人。我也只好苦涩一笑。
3.我们的大学
回到开始的问题,到底是什么让我们越走越远,答案之一便是我们的高中。
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初中有一项突然的资源挽救,高中只有全省统一的高考,无法更改。
结果出来后,小镇的我们被层次天差地别的大学录取。
A校的5人,最好的上了上交,还有一个哈工的,他们一律都是211及以上。
D校的我,在省内的双非一本。
B,C学校,有一本的有二本的。
除了这6个学校的,按照历史的轨迹一样要么去了3本有的是专科。
我并不想强调考名校的重要性。但是我明白我和A校的5人差距越拉越大,我需要比初中更努力的追逐,才能看到他们渐行渐远的背影。甚至,根本看不到。
不同的大学资源又是如何分化的呢?
一步错,步步错。
那个初中只想考上普高的我怎么也不会想到现在的自己在了解到不公平后,想要再翻身,需要的不仅仅是做对几道数学题那么简单。
但是就像前文所说,我是D校,但考的不一定会比B,C校差。只是我学得有点辛苦。所以态度端正也很重要。差不多层次的平台,往往态度又可以筛选掉一些人。
即使是同一个学校,有些人高考前一天的晚上还在开黑打王者的,也有人跑老师办公室比谁都还勤快。
那段高考前的时间,我的朋友圈既有吐槽化妆品的,也有参观Z大留恋的。这些截然不同的声音,都是发自当年处于同一个小小初中的我们。
4.公平与不公平
所以,这种教育是公平的又是不公平的。
从原始家庭及出生环境的潜移默化,到教育政策的变化,最后到个人的态度。我们有苦水倾吐不完,无奈诉说不尽,却无法指责任何人,只能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来对抗这个世界抛给我们的难题。
小镇出发的我们,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不一样或许已经无关紧要,我们其实从一开始都在挣扎,太多无奈尽是感慨。
现在,我能回答了:我们为什么上了不同的大学?
因为并不好的出身?不是。我们来自同一个地方
因为没有认真读书?不是。不同的资源大幅度影响了教育质量。
因为没有好的教育资源?不是。政策有拉我们一把。
正是这些“不是”就构成了原因。
而原因背后又是多少因素的推动,怕是难以说清
军训的第五天,用手机打完了这篇文章。
最后,祝愿当年从小溪鹅的我都能成为想要成为的人。
我不知道,到底还有多少个这样的小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