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里家的味道,就是外婆做的每一道饭菜。因为从小是外婆带大,所以对妈妈做的饭的味道却没怎么记住。
小时候,最爱吃的是外婆炒的土豆丝。那时候家里四五个小孩,每到放学回家,都饿的狼吞虎咽,就是一碗小米粥也是那么香甜。偶尔炒的一盘土豆丝,酸酸辣辣的,每一根都是又细又均匀,口感不硬不面刚好,姐弟们几乎抢着吃完,连最后盘子底的菜汤,也会蘸着馒头吃完,那个香啊……那时候家里条件一般,农村人的生活水平普遍那样,刚刚解决了温饱。外公外婆五十几岁,种十几亩地,两个舅舅舅妈也都去打工创业了,弟弟妹妹们和我一起都是外公外婆照顾,现在想想他俩真的太辛苦。外婆是急性子,干活风风火火的,外公比较慢一点,但是做过去的活都很细致,这也许就是互补吧。记得有一次我们放学了,回到家没看见外婆,就在门口喊,原来是在地里干活,外婆不识字,也不认识表,那天外公不在,外婆不知道时间,所以还没做饭,我们几个都嘟着嘴,喊着饿死了,外婆笑着说很快就做好了。果然没一会,就闻见饭香了,当我们吃饱的时候,才看见外婆鼻子上都有黑,弟弟哈哈笑着去拿毛巾给外婆擦了,我们都吃饱了外婆才吃。其实每天吃饭都是这样,因为是用柴火煮面,就要不停的拉风箱,一锅面煮熟了我们吃着,外婆继续煮,第二锅出锅了,我们碗里的也没了,所以每次都是安顿好我们,外婆才开始吃。那也是外婆唯一一次放学没做好饭。
记得有一年,外婆突然生病了,全身浮肿,腿肿的裤子都快穿不上了,外公要带外婆去县医院看病,我们几个孩子就交给二外公家的姨照顾,姨每天也会赶着我们放学把饭做好,可是看不到外婆的日子,饭感觉也不香了,不知道是姨做的不好吃还是怎么了,反正外婆不在的那一周,我们都没怎么好好吃饭。还好一周以后外婆出院回家了,在家里用了一段时间的药,外婆又开始操劳了,就是有一点,饭菜味道变淡了,因为外婆得的是急性肾炎,医生不让吃盐。刚开始我们还不习惯,就给自己碗里蘸盐,后来慢慢的也就习惯了,反而盐多了还不喜欢吃。外婆吃了好几年药,肾炎彻底好了,但是家里吃盐少的习惯一直保留着。
小时候最喜欢的是逢年过节,因为许多好吃的只有在过节才有,每一道好吃的饭菜,都是出自外婆的双手。最丰盛的,当然是过年了。腊月二十三前后,家里会把喂了一年的猪宰了。我胆子小,老早就跑的远远的,不愿意看到猪那撕心裂肺的样子。到了晚上,会做猪血灌肠,煮肉方,刚出锅的肉,用手撕下来,用蒜泥辣椒水拌起来,简直好吃的不要不要的!还有猪灌肠,用葱花爆炒,吃的嘴油油的,解了一年的馋啊,吃肉的时候早忘了猪是怎么死的了。年前外婆从早忙到黑,蒸馒头,蒸包子,蒸粘糕(家乡的粘糕不是南方的年糕,是用黄米面发的糕),炸油饼,炸果果,……大概会准备整个正月的食物吧,因为老一辈的讲究多,正月里好多日子都不动刀子不做东西。还有就是过年了外面打工的亲人们都回来了,十几口人要吃饭,需要准备的就更多了。我也会帮外婆干活,也就是烧火,摘菜什么的,别的也不会。等到人都回来了,那一桌团圆饭,汇集了外婆所有的爱和汗水。那时候的饭菜虽然没有如今的丰盛,在外面每一天都有鱼有肉吃,可是却比不上外婆的那一盘咸菜好吃。
外婆是和热心肠的人。以前老家红白喜事,都请乡邻帮忙,村里大大小小的事儿,只要叫外婆,她都会去给人帮忙,去了也是做比较难的事,就是挑面,就是西北一种面食的做法,一般农村的酒席都会有床子面,就是把麦面用开水烫好,加了碱面再揉成块,用床子(西北地区一种加工面条的工具,农村几乎家家都有)借助杠杆的原理压到锅里。听着很简单,做起来可不简单,如果面没活好,做出来的面条就短短的不筋道。外婆每次挑的面总是最好的,软硬适中,煮出来长长得一下子都捞不到碗里。平常在家里,外婆也会做给我们吃,刚出锅的一碗面再加上臊子豆腐鸡蛋汤,好香好香啊。外婆做的好吃的太多太多了,我用文字表达出来的只是一点皮毛而已,此时感觉自己的表达能力多么匮乏……
现在我们都已长大,离家工作了,也只有偶尔休假才回去看望外公外婆,在外面的日子,时常想念外婆做的饭菜,那怕是她蒸的馒头,都比外面的好吃千倍万倍。如今七十岁的外婆几年前右手骨折,好在做手术康复了,但是手已经不给力了,可每次回去她还是尽最大的力气给我们做好吃的,虽然切的面条没有曾经那么细那么均匀,炒的菜也没有外面饭店那么花哨,但是外婆对我们的爱,只有增加没有少一点点。外婆的爱是默默的,融物细无声,没有语言的爱,也是最深的爱。
我爱吃外婆做的饭菜,因为那是爱的味道。我爱外婆,希望她健康长寿,以后回去了我给她做饭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