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的气质,生于内在
石头,在中国人的浪漫里,能够凝聚天精地华,孕育了不起的生命。万物有灵,石头里的灵,需要更漫长的滋养。远在八千年前,我们的先民在中华大地上生息劳作,在石头里,发现了一种美而不朽的灵。这种石头,我们称之为“玉”。
玉,既是石,也是从混沌生命里脱颖而出的灵。上天对这石头青睐有加,经过日月山川的亿万年呵护,为它凝聚了一方水土的精华。直到精心孕育的那道灵光出现在人类眼前,它便不再是山中粗鄙的顽石,而脱胎成为人间的圣物。
世上再美好的灵,也需要与之相契的感应。
几千年来,中国人唯独爱玉。玉,不同于西方人喜欢的钻石那般刺人眼目、那般气势凌人,而只是温柔地抚慰,平静地浸润。凝视一块玉,看到的是柔美和温润。触摸一块玉,感受到的是坚实与清凉。
玉的气质,生于内在。
虽不以缤纷媚态讨悦于人,但经地气沁润,也会生出饶富变幻的色彩:赤如鸡冠,黄如蒸栗,白如截脂,墨如纯漆,不一而足,引人玩味。若再经手把玩,层次渐生,更见增色。
玉的质地细密,无论水滴,还是手温,都是难以渗入的。所谓“冰清玉洁”,说的是玉不为污秽所侵染。但是,作为自然之物,玉本身的瑕疵在所难免。天有残,地有缺,世上岂有“完美”可言?
有瑕疵的玉,可能容易被人嫌弃。但是,被寻常当成瑕疵的斑点、纹路,却也不失为一块玉的独特风韵。人无癖,不可深交。玉有瑕,才多了些可爱。万物皆是相通的,何况是有相似之处的玉和人。
玉的身上诚然被赋予了深厚的人文内涵,但是爱玉这件事,可以单纯到不知不识,只是简简单单地欢喜。玉,之所以无价,是因为它的价值不以仪器测算,而以感情来衡量。玉,本是山中的顽石,虽然胸怀锦绣,但还是要为人所识、为人所琢,才能成为艺术品。
匠人讲究“天人合一”,但是当技艺纯熟到一定地步,难免容易失落原先的质朴和天趣。若只顾精工斗巧,忽视自然气韵,人与玉之间的感应可能荡然无遗;若能把雕琢之功显于无形,在人力之下葆有玉的灵性,则可谓大功一件了。
人与玉,是一场持续几千年的天人际会。
文明的脉络,亦可比作由石入玉、由玉及人的过程。世上再没有哪种物质,比玉更能经得起岁月的淘洗,被整个文明历程所接纳,寄托着中国人的虔敬与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