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孟母三迁”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在亲子教育中,真正关乎人生启蒙教育者莫过于父母。
事实上,一个孩子从小能否得到健康成长;能否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否具备利益他人和奉献社会的能力;都是以父母从童年时期的正确引导与精心培养是分不开的。对自己的孩子创造一个美好未来是每个父母责无旁贷的使命。要想未雨绸缪,夯实儿童成长的未来之基,就必须重视以下三个重要方面。
01、被溺爱的孩子,始终觉得自己是全家的中心。
人们常说:捧在手里怕碎,含在嘴里怕化,这就是父母对自己的心头肉过于宠爱的表现。其实,宠得时间久了,孩子心里就会产生一种“我就是世界的中心”的错误心理。这种情形多半出于经济条件比较殷实的家庭,但是经济条件较差的家长,也怀着一种打肿脸充胖子的攀比心理,尽量达到孩子的需求,最终是哑巴吃黄连——寒苦在心里。
对于这些被溺爱的孩子们来说,他们倒觉得自己是家里的老大,误以为不用付出就能轻易得到一切,认为自己与众不同,认为父母就应该对自己付出。
其实,这种想法很可怕,如果有一天孩子发现自己并非他想象得那样独特,在他幼小的心里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挫败感,犹如突然抽掉了脚下的地板似的,失去了自己一贯所依赖的支撑点,觉得不知所措,十分沮丧,甚至认为自己被世界抛弃了呢。
这种孩子长大后步入社会时,由于性格孤僻很难与别人合作,也不乐意合作,但周围的人对他很冷淡,他就会把对方当成自己的仇敌。当身边的人不支持他不与他为伍时,他不但不反躬自省,反而认为是别人的过错。
被过分溺爱的孩子会扭曲别人的善意,会对抗他人。他们对人生的认知出现了偏差,而且从本质上从未得到改变,他们要求别人以自己为中心。如果他们不愿意自我改变,那么,他们就不会得到很好的发展。
02、凡有先天缺陷者,需要正确引导。
凡是出生以来有先天缺陷的孩子,自从出生开始受尽了命运的各种折磨。无论是生活,学习还是长大以后的工作,一路布满坎坷、艰辛和挑战。他们比正常人很难认识到生命的真实意义。
除非他们受到正确的帮助和引导,否则会妄自菲薄,过于自卑,情绪低落,会变得消极颓废,甚至会萌发轻生的念头。
事实上,我们需要明白的是:身体上的缺陷不能直接影响对孩子心智方面的培养。通过父母的耐心帮助和正向引导,也能促使他们立足于自身的不足,激发孩子本身的潜能,实现自我改变的价值。
世界上有不少有先天缺陷者趋向成功的案例。比如:著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美国女作家、残疾教育家、慈善家海伦·凯勒,她成为全世界盲人学习的楷模;爱尔兰作家克里斯蒂·布朗,用他的一只左脚写出了人生的辉煌;还有澳大利亚作家,社会慈善家,演讲家力克·胡哲,彻底战胜了自身的缺陷,以顽强的毅力写出了《人生不设限》的杰作,感动激励了无数人战胜自我体现了生命存在的价值。可见,身体的残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思想的残疾。
03、被忽视的儿童,不会想到要和谐互助。
一个被忽视和冷落的孩子,像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无法与人很好地沟通,更谈不上与人合作。他们连自己都不会相信,更别说相信别人了。这样的人生对孩子没有什么意义可言。
每当任何一个宝宝基于彼此的因缘降临到这个世界上时,为人父母者就会踌躇满志,幸福满满。首先唯一做的就是要给孩子安全感,让他信任这个神奇的世界,让孩子慢慢适应与人亲近、合作、共享。诚然,当孩子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后,就开始对生命产生正确的认知,这一切都离不开父母的慈悲教诲和引导。
生活中有些父母因婚姻关系的恶化或者长期在外打工者的孩子们,在无奈、无助的状况下,得不到父母对他们应有的慈爱,这些被忽视的孩子往往会成为问题儿童。随着不断长大孩子们对别人的信任感也会渐渐淡化,对他们未来的健康发展留下了诸多不利的因素。
总之,在每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无论家长、老师和长辈们,应该一心一意地帮助和引导孩子们去认知生命存在的意义,如此才会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播下一颗未来生根发芽的良善种子。
他们会逐步认知到自身所具备的能力,更不会对人生产生怀疑和打击报复其他人,也自然会处理好自己所面对的事情,这也会成为他们漫漫人生路上坚定不移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