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母爱就是天性和本能?
在怀孕期间,常常抚摸着肚皮和肚子里的宝宝说话,每天和他说着:你是个小天使,妈妈爱你。
经历了医院待产两周,催产素和促进宫颈成熟的药物轮流使用,经历了撕心裂肺的宫缩之痛,经历了会阴侧切的疼。
助产医生终于把这个红扑扑的肉疙瘩取了出来,给我看了一眼小屁股,喊了一声:男孩啊,七斤七两。当时,感到卸货后的极度轻松,我瞟了瞟他,我的孩子,虚弱的咧着嘴说:嗯。
助产士看起来20岁出头,还没有为人母亲的经验,就把孩子的小嘴放在我的乳房前,小宝宝快吸一吸。
这才清晰的看清楚他,眼睛下面有一道红,像是被手指甲抓的,鼻子塌塌的,上面很多的白点点,据说是新生儿常见的“栗粒疹”,脸蛋黑红黑红,脑袋上几根头发稀稀落落。这,是我的孩子吗?
并没有激荡的母爱充盈在心里,也没有像之前想象的一样,迸发出非凡的爱意。
甚至我自己都在反问我自己:为什么我并没有感觉到很爱他?我是不是心理有什么问题?
关于母爱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一个年轻人为了向情人表示自己的痴情,许诺把自己母亲的心脏带来献给她。回到家里,他杀死了母亲,取出母亲的心,急忙赶去见情人。他在匆忙中绊了一跤,母亲的心也从他手中滚落到地上。只听那颗心柔声问道:摔疼了吗?我的孩子!
很久以来,在各种文学作品、影视剧中都在颂扬母爱的无私和伟大,社会给母亲这个角色有一个很清晰的定义:
母爱对于女性是天然和本能,女性就应该毫无保留的把爱奉献给孩子,只有完全的显现出全部的母爱,才能够说明自己是一个合格的母亲,才能符合家人和社会的认知。
02
母爱就要伟大到放弃自己?
最近就发生了两件小事,第一件是小宝会喊人了,但是只会喊爸爸,不会喊妈妈。
小宝他爸跟我说:宝宝应该先学会叫妈妈的呀,妈妈应该跟宝宝是最亲的。
说的我好郁闷,在网上科普了一下,原来爸爸的第一个字母是“B”,而妈妈的第一个字母是“M”:前者是塞音,发音不需要气流震动声带;后者是鼻音,发音时不仅需要气流振动声带,还要从鼻腔通过。
普通小事,但是可以看出人们对于“母爱为大”的大众心理。
第二件是公司组织了一次出游活动,一共两天,宝妈娜娜报名参加了。
旅行回来后,同事馨馨在聊天时以极其不认可的语气跟我聊到:娜娜孩子才1岁她怎么也报名参加旅游,还涂着口红穿着连衣裙和高跟鞋,化妆对宝宝可不好,我那时候可是好几年都没有化妆的呦。
一般人的心理认知是:你都是宝宝妈了,你的形象应该是素面朝天,衣着朴素,脚蹬平底鞋的。
如果有人胆敢违背了这种认知,就要遭到痛斥和非议。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逐渐的体会到,母爱并不像社会属性描述的那样伟大,而是一场平凡的付出被赋予了爱的意义。
是在为了他的口粮不管身材走形的危险中形成的;是在喂夜奶抱着他肉乎乎的小屁股熬到崩溃中形成的;是在疲惫一天后还要给他准备香喷喷的辅食中形成的;是为了他从一个女孩转化为无所不能的妈妈中形成的。
03
任何的关系都需要经营,包括母子关系。
张爱玲认为母爱只是人与其他动物都具有的本性,不能引以自豪甚至认为母爱只是被夸大了、戏剧化了的感情。是因为她“缺爱”啊。
张爱玲的母亲黄逸梵在她幼年时即和父亲离婚,后来张爱玲难以忍受父亲和后母的残暴浪荡选择再次追寻母亲,此时的黄逸梵一直没有在张爱玲上有过多少付出,她甚至认为女儿的出现严重影响了自己的生活质量。
对于一个毫无付出感的母亲,张爱玲心中形成这样的想法也是必然的,当然,这也只是她的个人经历,并不能代表大众。
而对于普遍母亲来说,就像写了十年终于写出一部长篇小说的获得感,爱是从抚育孩子的辛苦中一点一滴品出来的。
而宝宝终于有一天开口叫了妈妈,终于有一天自己学会了用水杯喝水,终于有一天开始用小脚丫试探着往前迈步,终于有一天学会了写自己的名字,终于有一天可以将大段的故事讲给你听,终于有一天可以骑着自行车上学,终于有一天也撑起了自己的小家庭。
你就像完成了一个大部头、一个巨著,带着全然付出的喜悦修为了幸福的一生。
04
母爱并不是随便的付出,而是用心付出
母亲的呵护并不等同于溺爱。
在动物界,长颈鹿妈妈,站着生下自己的孩子,仅仅几秒以后就抬脚踢向小长颈鹿,小长颈鹿身上带着血迹挣扎的疲惫不堪,长颈鹿妈妈却踢打的更加猛烈直到小长颈鹿站起来。
这种看似残忍的行为蕴含了深沉的母爱,如果在荒野中,她不尽快教会孩子站起来与大部队保持一致,那么它就会成为狮子、土狼的猎物。
人类的母爱本源自于婴儿的回馈和雌性动物的天性,却被社会赋予了太多以爱之名的重负。
孩子不吃的东西自己吃才叫母爱,孩子不用的东西自己用才叫母爱,孩子哭了自己也哭才叫爱?过多过滥的爱对于孩子却成为最想逃避的枷锁。
爱孩子需要智慧,聪明的父母不仅仅关心孩子今天得到了什么,更加关心今后孩子独立成长的过程中需要用到什么。
母爱的“温度”和“尺度”需要用心去把握。
一场母爱,谁又懂得背后的这些不得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