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苦海无边,我们需要去不断的成长才能应对。而本书则教会了我们,如何在心智成熟的旅程中前行。虽然有些内容在我看来有些“玄学”,但是还是将自己觉得很有意思的一些内容记录了下来。对书本的整理与摘录如下:
规矩
问题和痛苦
大多数人不愿意正视人生的苦难,他们哭哭啼啼,仿佛人生本就应该舒适又顺利,但是人生就是一连串的难题,我们只能学会去面对他。如果不顾一切地逃避问题和痛苦,不仅错失了问题带来的成长机会,而且还会使我们患上心理疾病。
而解决人生难题的关键在于规矩。某些规矩只能解决某些问题,一套完整的规矩才能解决人生所有的难题。
所谓规矩,就是一套教人承受痛苦,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具体的方法如下:
先苦后甜
先苦后甜,就是不贪图暂时的安逸,重新设置人生快乐和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先苦后甜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对自我价值的认识
对自我价值的认可是自律的基础,因为当一个人觉得自己很有价值时,就会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来照顾自己。
问题的解决与时间
有些问题的解决是需要花足够多的时间的,比如家庭问题,孩子的问题。
跟缺乏耐心,想让问题马上解决的态度相比,另一种面对问题的态度更低级,也更有破坏性,那就是希望问题自行解决。
现在承受痛苦,将来就可以得到更大的满足感;现在不谋求解决问题,将来的痛苦会更大,延续的时间也更长
承担责任
我们必须面对问题,这是解决问题的基本前提。回避解决问题的责任,认为“这不是我的问题”,显然一点好处也没有,而别人也不可能替我们解决问题。
神经官能症与人格失调
神经官能症为自己强加责任,人格失调症不愿意承受责任
逃避自由
逃避自由的人,不去为自己的问题,自己的生活承担责任。他们感到乏力,因为他们放弃了自己的力量,如果得到治疗,他们就会知道,作为成年人,他们一生都充满选择和决定的机会。接受这一事实,就会变成自由的人;无法接受这种事实,就只能认为自己是个牺牲品。
忠于事实
我们需要实事求是,杜绝虚假,因为虚假与事实完全对立。我们越是了解事实,处理问题就越是得心应手;对事实了解的越少,思维就越是混乱。
迎接挑战
人们不仅对别人撒谎,也会对自己撒谎。由于对别人撒谎,良知会提醒我们,这使我们感到痛苦,为了逃避这种痛苦,人们标会对自己撒谎。
隐瞒真相
谎言通常分为两种:白色谎言和黑色谎言。所谓黑色谎言,就是彻头彻尾的撒谎,叙述的情况与现实完全不符;所谓白色谎言,其本身或许能反映事实,却有意隐藏大部分真相。
一个人越是诚实,保持诚实就越是容易,而谎言说的越多,则越要编造更多的谎言自圆其说。敢于面对事实的人,能够心胸坦荡地生活,不必面临良心的折磨和恐惧的威胁。
保持平衡
在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里,我们不但要有生气的能力,还要具备克制脾气的能力。
经过人生旅途的急转弯时,都必须放弃某些快乐,放弃 属于自己的某一部分。除非永远的停留在与原地,否则这样的放弃是不可避免的。
抑郁的价值
在意识层面上,他们不愿意承认旧的自我需要调整和变更,但在潜意识层面上,他们已经开始了放弃与成长的过程。
爱
爱的定义
首先,爱与不爱的最显著的区别之一,就在于当事人的意识和潜意识中的目标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就不是真正的爱
其次,爱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我们付出的爱,不仅能让他人的心智成熟,同样也能使自己获益。
第三,真正意义上的爱,既是爱自己,也是爱他人。
第四,由于爱是不断拓展自己和他人自我界限的过程,所以,爱意味着我们要不断付出努力,以拓展彼此的自我界限。爱不能停留口头上而要付诸行动;爱不能坐像其成,而要真诚付出。我们爱上某人或爱某种事物,就要持续努力,帮助自己和他人一起获得成长
最后,爱是一种意愿而不是欲望。
坠入情网
坠入情网,意味着自我界限的某一部分突然崩溃,是我们的“自我”与别人的“自我”合而为一。
坠入情网并不是自我界限的拓展,而是自我界限某一部分暂时性的崩溃。
依赖性
对爱还有一种最常见的误解,就是将依赖当成了爱。
没有别人就无法生存,意味着你是个寄生者,而对方是寄主。你们的关系和情感并不是自由的,而是因为需要依赖才结合在一起的
人人都有以来的需求和渴望,都希望有更强大更有力的人关心自己。心理健康的人承认这种感觉的合理性,却不会让它控制自己的生活。假如它牢牢控制了自己的言行,控制了我们的一切感受和需要,那么它就不再是单纯的渴望了,而是变成了一种心理问题。因而过分依赖而引起的心理失调,心理学家称之为“消极性依赖人格失调”他们不在乎依赖的对象是谁,只有获得某种身份,他们就会感到舒适,至于那种身份具体是什么,对他们并不重要。他们的情感关系貌似坚固,实则脆弱,因为他们构建情感的目的,只是为了填补内心的空虚,为此,甚至达到了来者不拒的地步。
长期以来,她(一位依赖性患者),她饱受寂寞与空虚的驱使,一有感情就紧抓不放,她抓的越紧,感情就毁灭的越快。
“仅仅把得到别人的爱当成最高目标,你就不可能获得成功,想让别人真正爱你,只有让自己成为值得爱的人。满脑子想的只是消极接受别人的爱,就不可能成为值得爱的人。”
缺少爱的精神关注
爱好本身不应该成为自我完善的终极目标,否则就偏离了人生的本质。
“自我牺牲”
过分的爱还不如不爱,该拒绝时却意味给予,不是仁慈,而是伤害。越俎代庖的去照顾原本有能力照顾自己的人,只会使对方产生更大的依赖性,这就是对爱的滥用。
受虐狂者还有一种错误的观念:他们一厢情愿,把自我牺牲当成真正的爱。其实,他们的潜意识蕴藏的更多是恨。
爱不是感觉
精神贯注和爱是不同的。
首先,精神关注的对象,不一定是有生命的食物,因此就不见得具有心灵的感受。
其次,对某种食物产生精神贯注的人,未必会重视其心智的成熟。
第三,精神贯注可能与智慧和责任无关。
真正的爱,需要投入和奉献,需要付出全部的智慧和力量。要是爱的对象得到成长,就必须付出足够多的努力,不然爱的愿望就会落空,
失落的风险
勇气并不意味着永不恐惧,而是面对恐惧时能都坦然行动,大步走向未知的未来。
生命的本质就是不断改变,成长,衰退的过程,选择了生活与成长,也就选择了面对死亡的可能性。
独立的风险
自尊自爱:
首先敢于追求独立自主,本身就是自尊自爱的体现。我尊重自己,才不愿意得过且过
冲突的风险
真正有爱的人,绝不会随意指责爱的对象,或与对方发生冲突,他们竭力避免给对方造成傲慢的印象。
勤于自省:想帮助对方,首先必须进行自我反省,确认自己的观点是否有价值。
对于别人提出批评,需要经过反省,确认自己有可能正确。
爱的规矩
即便很多人需要爱和关心,我们也必须有所选择,确定谁更适合作为爱的对象,谁更值得我们付出真正的爱。
即便很多人都需要爱和关心,我们也必须有所选择,确定谁更适合作为爱的对象,谁更值得我们付出真正的爱。
也许你认为,我高估了与爱相关的自我约束,我推崇的生活方式严厉而苛刻,不停的自我反省,时刻考虑义务和责任,这只会把人变成清教徒。事实是,把爱和约束结合起来,才能拥有幸福的人生,才能体验到快乐的极致。
爱与独立
爱的重要特征之一在于,爱者与被爱者都不是对方的附属品。、
登山者逻辑:登山者要取得成功,必须要完善好大本营,保证食物,药物的供应。
男人的婚姻出现问题,在于他们婚后只想着向上攀登,对大本营(婚姻)缺少管理。
女人的婚姻出现问题,在与她们婚后觉得万事大吉,以为人生的目标就此是实现。她们把大本营当成了人生的巅峰。丈夫在婚外的一切成就,不仅无关紧要,而且还会使他们充满敌意。
婚姻是分工与合作并存的制度,夫妻双方需要奉献和关心,为彼此的成长付出努力,理想婚姻的基本目标,是让双方同时得到滋养,推动两颗心灵的共同成长。双方都有责任照顾后方营地,都要追求各自的进步,都要攀登实现个人价值的人生巅峰。
成长与信仰
恩典
熵与原罪
懒惰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恐惧感。当然并非所有恐惧感都等于懒惰,但大部分恐惧确实与懒惰有关
与懒惰的对抗是永恒的战斗,永远不能放弃,要与懒惰斗争到底。
力量的本质
找到人生的方向,通常要经历漫长的过程,仅仅依靠投机取巧或头脑中的灵光闪现,很难到达目标。真正的自知自觉,总是缓慢而渐进的过程。我们踏出任何一步,都需有足够的耐心,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深刻的自省。我们更应该态度谦虚,脚踏实地。心智的成熟之路,是永不停歇的学习和进步的过程。
症状的本身不是疾病,而是疾病的外在表现。
迎接恩典的降临
如果我们一味刻意追寻别人的爱,期待着有人来爱我们,那就不可能达到这样的状态(遵循规矩,心中充满爱),因为我们没法真正的爱别人,只能依赖别人,当我们不求回报的滋养自己和别人但时,就会不知不觉变成可爱的人,这爱就会在不经意间降临到我们身上。
一点小想法
1.其实我觉得本书还适合所有的爸爸妈妈们阅读。父母对于孩子的心理成长实在起了太大的作用。但愿,当我成为父母时,还能再把此书拿出来翻看一下。
2.对于本书中对于爱和婚姻。我觉得似乎可以这样理解。当两个人无比充满了爱意(原来意义上的爱)但是,他们之间没有互相的进步性,那么他们的爱是不长久的。我任然渴盼那种热烈的爱,也期盼这份爱情能让两个人彼此都可以成长,但是,我不应该让自己变成一个依赖性患者,无可救药的期盼着依赖。
当下,最重要的应该是努力去成为,那个更好的自己。